“中药”、“胆囊”,提到这两个词,估计都会联想到某某堂的熊胆。毕竟社会进步了,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动物入药”有一个重新认识、评价的过程。
在中药系列,很多动物的胆囊炮制后都是中药。
古时最常见的大概是猪胆,有多种用法。整个胆囊阴干,称猪胆(《名医别录》),胆囊去胆汁后称胆皮(《外台秘要》)。猪胆与胆皮均为苦寒之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内服用于治疗肺热咳嗽、温热黄疸等,外用涂敷治疗痈肿疔疮、烧烫伤。二者性能功用差别甚微,医家大多选用猪胆。猪胆汁则出自《伤寒论》,为新鲜活猪的胆汁,外用可和醋少许,灌入肛门内通大便,与今天的开塞露类似;内服可加入汤药中,如白通加猪胆汁汤,引阳入阴。
羊胆性能功用与猪胆类似,古代医家常用作猪胆的替代物,如《外台秘要》中记载:“四逆加猪胆汤……无猪胆,以羊胆代之。”但无论猪胆、羊胆,现代都已基本绝迹。
牛胆寂寂无名,大概是因为它的附属品——牛黄太有名的缘故。牛黄是黄牛或水牛胆囊中的结石。性甘、凉,味苦,直入心、肝经,清心开窍,豁痰定惊,著名的安宫牛黄丸的主要成分。现代绝大多数牛黄为人工合成品。
熊胆出自《唐本草》,为黑熊或棕熊的胆囊。古时多冬季采取,以个大、胆仁金黄色、明亮、味苦回甜者为佳。洗净、阴干,捣碎或研粉用。现代多以人工引流的干燥熊胆汁入药,称为“熊胆粉”。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镇痉,明目,杀虫的功效。内服治疗黄疸、咽喉肿痛等,外用治疗痔疮。唐朝有熊胆丸,据《新唐书》记载,唐朝柳仲郢年轻时好学,其母韩氏就用熊胆和药为丸,每天晚上给他吃上几颗提神,不过这估计与熊胆的药效无关,而是药丸味道实在太苦了,有点卧薪尝胆的意思。
人胆。是的,你没看错,古代确实有这样一味药。《本草纲目》记载:“战场上,多取人胆汁傅金疮。”《补遗雷公炮制便览》记载:“人胆主鬼气尸疰伏连”。不过因为有违仁道,所以记载极少。
蛇胆,古称乌蛇胆,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胆。现代则眼镜蛇科、蝰科的蛇胆均可选用。具有祛风清热、化痰明目的功效,如常见的蛇胆川贝液。
民间流传鱼胆有治病的奇效,但因食用鱼胆引发的中毒不在少数,多引起急性肝肾功能损伤,常见引起鱼胆中毒的鱼类主要是淡水养殖的青鱼、鲢鱼、鲤鱼、草鱼等。所以鱼胆还是少吃为妙。
胆囊入药虽已千年,但如《千金方·大医精诚》所说:“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仁心仁术,古今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