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上出现了“车让人”三个大字。这三个大字,真的是很大很大的字,排在一起,比一辆轿车也小不了多少。有意思的是,这三个大字,不是矗立在路边,或悬在半空,而是横躺在马路的横道线前面。显然,“车让人”三个大字是给司机看的,或者说,是对司机的一个提醒。想想也是,马路管理者真有些煞费苦心,有了这么横躺在面前,而且是醒目的、与马路的黑色形成鲜明对比反差的白色大字,司机应该是一目了然,怎么也要让让人了吧?
车子要让人——且不说是钢铁铸造的汽车,哪怕是瘦骨嶙峋的自行车,遇见路人,总应该让一让。我以为,这是常识,是不要多说不要强调不要提醒的常识,犹如过马路要走横道线、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一样的常识。现在,麻烦而蹊跷的是,很多牙牙学语的小孩都会懂的常识,变成了一门高深的学问,变成了一件非常严肃、特别隆重、需要反复呼吁的典仪。解读一下“车让人”三个字,后面隐藏的是要注意呀别忘啦千万小心呀求求您了等等的潜台词。真是可怜见的,一个本来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变成了一个需要千呼万唤、严加关注的重大问题。
也许,这是血的教训。车子挤成了堆,驾驶员仿佛都在急行军,恨不得100迈、120迈、150迈,甚至更多更快更高。横行道好像只是对行人有作用,而不少车子对此却视若不见,还要呼啸而过,遇到右弯、左弯,更是要与同行人一争快慢、唯恐落后。
面对此景此情,我总在想,是不是我们的司机驾驶员肩负重任、争分夺秒,在完成一件一分钟也不能拖延的使命?于是,忘了在车子面前,人总是一个弱体,怎么也经不住车子的拥吻。往往到了那样一个时候,好像什么都会为时已晚。
“车让人”三个大字的出现,看来是一种好意,但也实在是有些无奈。
驾驶员很不服气,你看看这个马路,人总是在趾高气扬还要勾肩搭背形影不离,看到汽车听到喇叭也是置若罔闻。你能停一下?那就走不出这个怪圈了,因为有永远走不完的人群有无数的车子汹涌澎湃地在后面催着撵着赶着。马路上怎么能稍有停息或者放慢脚步?背后喇叭鸣叫声嘶力竭气冲霄汉一个个都在严厉谴责停什么为什么停管它呢快走哇快走哇快走哇……于是,有了一个崭新的名词叫“路怒族”,一种在马路上就要发怒发火七窍生烟的族群。不过,这多指司机驾驶员。
说起马路的拥堵和阻塞,凡是去过香港——其实很多历史名城也多是这样,马路小、窄、短,还九曲十八弯,但是,他们那里的交通问题好像没有我们这么严重呀!而且还几乎看不到交警,更没有协管吹哨警示。我注意到,那里的车子真的是让人,而且是很让人,不要说横道线了,就是在一般路上,遇到相近的行人,都会放慢速度,而且还会很友好地等待,加挥手行礼示意,伴随一个不问客从何处来的可掬笑容。而在这样的礼遇中,受宠若惊的行人,怎么也要加快速度匆匆而过,否则,是不是两者的品行相差也太大了?看来,大力增加公交,包括地铁,是一个方面;但是,车子和行人的博弈平衡是更重要的内容。相互之间有个体谅,能换位思考,我想,也许我们的交通就会顺畅、安全。
有媒体反映,在“车让人”三个大字刚刚出现时,车子的表现并没有很大或者很快的起色。我以为,“路怒族”也许不以为然,因为还有一个行人的教育和启蒙没做好呢。那么,看来这两方面需要统一、需要沟通,都需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