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吃素的”,这句话太耳熟能详了,只要你在社会上跌打滚爬过,便会对此话的真正内涵有着深刻的领会。因而,谁也不会傻乎乎地望文生义地从日常饮食嗜好上去理解它。人们无不懂得在这一短句中其实是“雪藏”着怎样一种“社会哲理”。可是,鄙人作为一个喜欢吃素者(注意:此处的“素”,绝对是饮食学上的概念),却至今也考证不出“我不是吃素的”这句话究竟由何而来,故始终想不通为什么那些飞扬跋扈者,为何动辄喜欢口出狂言。其实,无论从饮食学还是社会学来说,以一句“我不是吃素的”来显赫自己的尊贵,总让人颇感牵强和纳闷。
文章写到这里,我突然发觉自己是不是太书生气了,不知不觉中犯下了教条主义错误。因为,作为一个铁的事实,在现实生活里“荤”确实是要比“素”显得高贵和至尊啊,这两者绝不可等量齐观。鸡毛菜的价格怎能和蹄髈相比?卷心菜又如何抵得上红烧肉?事实上,如果我能客观地不以一个嗜好吃素者狭隘的个人私念去看待“我不是吃素的”这一“社会哲理”,也就不难发现,长期以来,在有意和无意之间,社会舆论评价一个人或一个家庭是否富裕,生活条件的好坏,主要还是看其餐桌上是否不断地有“肉”,如果是日日甚至顿顿开荤,则彼人或此家无疑是拥有“立升”者。那么,人家撩开膀子,面对众人,猛喝一声:“我不是吃素的!”绝对是理直气壮。反之,你家若天天啃咸菜萝卜干,那嗓子能亮得起来吗?想到此处,一切的纳闷似乎也就应该释然了。
当然,这并非是我这个吃素者在故作姿态装出一副雅量。其实,有一句话我是早已憋在肚里想说而一直不敢说(谁让我是个吃素者呀)。吃素、吃荤,本是每人的饮食习惯和喜好不同而已,但一旦从中“雪藏”着什么“社会哲理”或赋予什么“象征意义”,那肯定会将人的思想和行为搞乱。就拿“我不是吃素的”这句话来说,一听便可知说此话者是个浅薄、粗鲁之辈。尽管你有钱有势,但别人的内心肯定是鄙视你的。因此,吃荤,不必张狂,吃素,不必沮丧,一切随缘,重要的在于平常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