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立华出生于1940年,1955年即师从谢稚柳、陈佩秋老师学习中国画,1958年考入浙江美院,和陈家泠等一起就读于中国画系。1986年,施立华移居美国,从心理和大环境上,将中国画推入到了全球艺术语境中。由于视野扩大,施立华在坚持中国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开始了现代化实验。一度,他也曾放弃传统技法,在宣纸上用胶水、明矾、盐、汽油等新材料做出各种肌理效果,也一度丢弃毛笔,用棉花、破布在玻璃、木板上作画,再转移到宣纸上。但是,这一切都无法让施立华真正实现“突围”。
最后,施立华终于悟到,应该就近取材,从自己最熟悉的地方“突围”。他想,人家都用宣纸作画,我何不用布来作画?他先是试图在丝织品上作画,但材料过于光滑细腻,有“脂粉气”,跟古人在绢上作画没什么两样。于是他又另寻路径,想到在麻布上作画,麻布上的纹理质感有助于使画面产生自然、厚重、混沌的大气感觉,同时兼具凝重、分量的油画感,正好与他所擅长的宋元工笔画的精致细腻相和谐,能营造出一种既传统又新颖的审美效果。在2001年上海美术大展上,施立华画在油画布上的国画作品《江岸风帆》被上海美术馆收藏,这幅画此前在1997年“世界华人书画展”上获得银奖。
这些年,施立华连续入围第十届全国美展、2008年的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等,其麻布国画已经得到了画坛的高度认可。他从传统中出发,在不断吸取外来文化养分的过程中,渐渐探索出了将美术新理念、新材料与宋元高古气息相融合的现代新审美。因此,近七八年,施立华的作品多次在上海和北京上拍,价格稳步上行,且成交率极高。
彭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