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指画家滕国俊先生的《毛泽东诗词中国指画展》。我惊讶地发现,虽然指画不用毛笔,直接用手蘸墨作画,但作品依旧有笔画的气势和意境,又在技法上有新突破。尤其是他不再把指画局限于文人戏墨,而用来表现领袖形象,更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大胆创举。就在画展上,我见到了国俊先生。
国俊性格直爽,待人热情,一直从事书画教育和创作。他爱国画,也学过油画、水彩画、素描、竹刻,花鸟、人物都很可观。就在这个时候,他偶然地结识了指画大家滕白也,有幸得到他的墨竹指画,使他改变了自己的艺术方向。真是缘分啊。
1978年秋,国俊在《解放日报》看到介绍白也先生的文章。他深为老人的精湛艺术和坎坷人生所感动,同时萌生出把这门濒临失传的绝技学到手,传承下去的想法。他通宵未眠,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长信,通过报社寄给先生。想不到老先生很快回了信,邀请他上门细叙。
国俊不知道,这位默默无闻的滕白也,1900年出生于上海奉贤县,当年是融合中西艺术于一身的著名雕塑家、画家,也是20世纪最早进入西方视野的中国艺术家之一。他1930年便成为英国皇家美术院会员,雕塑作品为大英博物馆收藏。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指画造诣很高,被施南池赞为:“不同凡响新蹊径,突过高家(指开创指画的清代高其佩)旧作风。”抗战时,他在重庆赠周恩来总理指画三幅,一直为总理珍藏。2004年北京举办《周恩来邓颖超珍藏书画展》,展品中尚有滕白也的指画《富春江歌》。可惜,这么一位艺术家晚年竟蒙冤二十余年,以致沉寂画坛。直到1978年才平反昭雪,回到上海,住在老城厢一幢光线昏暗的旧房子里。不久,他受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国俊记得,他一次登门,老先生身体不太好,视力差,手也颤抖。他热情接待来访的年轻人,看了带来的人物画习作和临摹的古画,鼓励说:“线条勾得不错,人物造型和背景都蛮好,不过还要多练。”接着又说:“画指画没有国画功底就画不好,必须努力。”他不顾自己身体,边讲指画要领,边撑到餐桌前示范,用手蘸清水,再蘸墨或色,手触纸面,来回几个涂抹,画成竹石翠鸟图,把国俊看呆了。
两个星期后,国俊带了一叠画稿又进师门,翻出一张墨竹说:“上次我听了您指点,回家进行复习,再三琢磨,试着用手涂出这张画,请老师批评。”这下轮到老师惊呆了。他想不到学生才听了一次就敢大胆作指画,居然还有模有样。他觉得这位有天赋、肯动脑的小友将来在指画上必有可为,从此教得更加认真起来。
又过了一段时间,国俊一进师门便发现墙上多了一张墨竹指画,奔放率意,浑然天成,但尚未落款。只见老人指着画说:“你上回的墨竹指画,墨韵还可以。前几天我仿郑板桥笔意,也画一张指画墨竹,赠你留念吧。”于是取下画来,以指代笔题款,末署“白也指头”,感动得国俊不知所措。两年后,滕白也先生过世了。
尽管滕国俊与老师相处的时间不长,却从此窥得指画堂奥,并且以此作为专攻的方向。这真是,一幅画改变了他的艺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