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党”的风行,在于网络,也在于纸媒,已经引起国民的厌倦——据中国青年报近日对31个省市区11394名读者的调查,78.4%的人们认为,“当前媒体中有耸人听闻式标题的新闻普遍存在”。
“标题党”不是什么新品种,只不过于今尤烈、一时流行而已——“标题党”以点蔽面、将个别之例放大为普遍现象,以求得“振聋发聩”的卖座,比如赫然大标题“内地人流手术者半数为未成年”,其实只是一家医院在一段时间内的统计,结果“放大”成普天之下,莫非如此,成了一个“全国性”的“事实”。“标题党”起意突兀、故作荒诞,例如大标黑字,说《江苏睢宁为猪建“别墅”,称猪心情好肉质才好》,其实所谓“别墅”,不过是循环生态的猪圈而已,结果平常一事,竟激起舆论哗然,也“收到了媒体的预期效应”。“标题党”故玩“概念”,善贴“标签”,例如《两名中国留学生在洛杉矶被枪杀死于宝马车内》,因为一个“宝马”的“符号”,居然也引出人言汹汹、万千猜测。“标题党”甚至无中生有、空穴来风……
说“标题党”耸人听闻,算是说对了它的心态和“追求”。在“标题党”看来,生活还过于平淡、不够激烈,事实还过于骨感、不够惊悚,对比也欠缺反差、不够突兀,而新闻本身,更过于“平铺直叙”,远远不够“跌宕起伏”。于是“事不够、标题凑”,于是甩开膀子来“做标题”——谁让这个“速读时代”,相当多的人们“看书看皮、读报读题”,没有多少时间来看你的“新闻”本身,更没有多少兴趣来探究真相、辨析真伪呢?
其实真要“耸人听闻”,单靠“标题党”是不够的,于是便有了“酷评家”——评家蜂起,风至云涌,本似言路大开的好气象,然而“评”之一“酷”,过犹不及,恐怕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酷评家”与“标题党”的联手,凡有耸人标题一出,即有“酷评”随之呼应、高举高打,放话之狠、言词之烈、其势之猛,几令人瞠目。就如《为猪建“别墅”》,这边标题甫出,那边“酷评”便四起,说现在很多人还没有房子可以安居,为什么“猪”倒先有了“别墅”?还有质问是猪“心情好”还是“领导政绩好”的,断定这是一个“政绩工程”,是当地领导为了“要乌纱”而故意作秀!本来作为比喻的“别墅”,经“酷评家”闭眼一咬牙,竟成了一个“政治问题”。
“酷评家”一日数文、广为投贴,虽然多产,却只见一个不变的“套路”。比如一个新人出来,先说他“×二代”,再来宣称他的“背景”和“猫腻”;又比如一事当先,先说你“作秀”,再断定你为了“一顶官帽”;再比如一策出台,先说你“政绩工程”,再反问“其中难道没有好处可以捞么”?这一点“公民意识”自然十分可爱,但即使是一种本来颇有道理的思维方式,如果变成一个“凡是”的定势,一种简单化的“形而上学”,一句莫不如是、概莫能外的“言必称”,那也不免令人叹息——实事求是的“分析好”,才是思想的精辟与厚道,而平等平实的“平心而论”,才是批评的成熟和水平哦。
“酷评家”一见“标题”,立马就要放言,而且还要“足尺放三”,哪里会去核实一下事实的真伪——且不说那些所谓的“事实”正中他的下怀,正合他预设的“逻辑”呢!所以诸多的“酷评”,多会发生事实失真的问题,有如在建于沙滩的房子上再来叠床架铺,借以评论的素材本身就要打问号,基之无存,还谈什么评论的公正性和说理性?然而往往有这样的“酷评家”,即便事实已经澄清、谣言已经破灭,他却仍不认错,甚至一点尴尬也没有,说这件事是没有,但这样的事,在别处、在“生活”中难道没有吗?甚至还有为自己或他人的“信谣”甚至“造谣”而辩解的,说为什么“人们”这么容易相信谣言,难道不是因为谣言也有“社会存在的根据”么?所以他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哪里会去接受一点“乌龙”的教训呢,更不会给自己身上那一点“国民性”以些许“酷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