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6月1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缘分
滕肖澜
  滕肖澜

  说起来,我的写作生涯,便是从上海文艺出版社开始的。

  我的处女作《梦里的老鼠》,发表在上海文艺出版社旗下的《小说界》上,而第一部作品集和长篇单行本,也是由文艺社出版。

  记得那是2001年的夏天,接到《小说界》副主编魏心宏老师的电话,说小说被录用了,年底刊发,又约我到出版社面谈。这对于刚写作不久的我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这给了我信心,也让我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第一次去时,因为之前从来没有去过出版社,有些紧张。临走时父亲叮嘱我,到了那里,见人要叫“老师”,别叫“小姐”、“先生”什么的,是行规。我记在心里。

  上海文艺出版社在闹中取静的绍兴路上,外观是老式的洋房,走进去,肃然而又宁静。来到魏老师的办公室,桌上摆着厚厚的稿件,窗明几净。那天的情形我一直没有忘记。魏老师问了我的基本情况,工作、家庭,还有创作经历。得知这篇小说是我的处女作,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说了许多鼓励的话。他劝我坚持写下去。那天是个转折点。如果说之前的写作只是出于兴趣,那么从此以后,我便开始了有意识的写作。一写便是十年。

  2006年,我出版了作品集《十朵玫瑰》,在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新锐作家文库”中。一共是五名青年作家。我的责编是陈先法老师。陈老师特别和蔼,总是乐呵呵的一张笑脸。他看了我的稿子,第一句便是:“你怎么懂那么多东西啊,好像什么人都会写?”我忙回答:“大多都是编的,靠想象的。”陈老师便呵呵笑了。

  之后的长篇《城里的月光》,责编也是陈老师。在初稿完成的研讨会上,陈老师对小说提了一些中肯的建议,他说我的主人公是个好人,但即便是好人,也不应该一根筋到底,完全可以有一些迂回,这样小说才会吸引人。很平淡的几句话,却让我受益匪浅。初次写长篇,确是有些力不从心,总感觉把握不住节奏,想要以小见大,从小故事里折射出大背景的变迁,有很大难度。陈老师不断地鼓励我,给了我许多帮助。

  去年由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与上海作协联合举办的首届“锦绣文学大奖”,我获得了银奖。感觉与文艺社好像真的特别有缘,第一个中篇,第一个短篇,第一部作品集,都是这里刊发的。这个奖虽然不是第一个,却是我在上海拿的第一个非刊物奖。上海人在上海拿奖,感觉很亲切,也更受鼓舞。是对我十年写作的一个肯定。自始至终,我都认为自己是个幸运的人。我不是科班出身,学历也不高,比我优秀的青年写作者肯定还有很多,但他们不见得有我这么好的机会。如果不是碰到了那么好的刊物和那么好的编辑老师,也许我不会有今天。对此,我深怀感激。

  今年,文艺社将会出版我的第二个长篇《海上明珠》。依然是写沪上百姓的生活。我会持之以恒地把目光聚焦上海的普通百姓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写出真正能反映当下的有上海味道的上海小说,并为此坚持一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
   第A04版:宫迎嘉宾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法治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专题报道
   第A11版:九安专版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波兰乌克兰欧锦赛
   第A18版:波兰乌克兰欧锦赛
   第A19版:波兰乌克兰欧锦赛
   第A20版:波兰乌克兰欧锦赛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健园/康复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从“标题党”到“酷评家”
壶殒长夜
一个老兵的最后一站
外滩12号
“铲子”朋友
无题
缘分
新民晚报夜光杯B05缘分 2012-06-18 2 2012年06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