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史馆举办“我眼中的王蒙——2012张德宁画展”,让我看到德宁先生这几年的思索和艺术跨越,我为他的进步由衷地喜悦!
从2000年在朵云轩举办首次展览,德宁先生开始了自己艰苦的艺术跋涉。十余年中办了三次展览同时出版了三本画册,等于其艺术人生登上了三个台阶,从中可以看出其清晰的发展脉络和艺术取向。
临摹宋元古画作为中国画的发展方向,近年陈佩秋先生等前辈极为提倡和推崇。德宁先生把宋元传统放到艺术层面、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去认识。这就不是一次能实现的,而要反复学习、反复体味,真正地把传统学到手,化为自己的绘画语言。十二年前,他在朵云轩的首次展览,是从王蒙起步的;十二年后的这个展览,他又回到了出发地——王蒙,但境界完全不同了。
因为他钟爱王蒙,王蒙给了他太多的阳光、雨露,给了他太多的滋润;因为王蒙是一座宝库,虽然留下来的作品只有十余件,但其珍无比,够一位艺术家终身相许。
德宁先生近几年已建立起了自己的艺术阵地,有了自己的拥趸。但他没有安享晚年,没有随波逐流地画下去。他是一位很有追求、很有品质的画家。他不满足于今天的成果,又回过来把所有存世的王蒙的画再通临一遍。这花费了他几乎三年的宝贵时间。
他认为很值得。因为今天的印刷技术,已可以使他零距离地接触和感受王蒙,不仅是全貌,连细部、笔触也清晰可见;因为有了今天的根底再来临习王蒙,也已不是“死”摹,而是“活”临了。他把这次临习看作一次重大创作。他是用自己的心血和理解了的语言去解读王蒙,所以,这批作品就充满了灵气和生气。
拟古是中国画的一大传统,在近代以吴湖帆为最。拟古也可以成大器、出大家,吴湖帆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因为艺术本身是多元发展的,有人愿以坚守传统为己任,这完全无可非议。如果今天的国画家都去搞所谓的创新、都被当代艺术了,细想想,这个世界也很可怕。
最近,我悟出一个道理,创新和传承都不是目的。目的还是:好。好,是艺术的标准。创新和传承是达到好的艺术的途径。德宁先生达到好的境界是去复归宋元、复归王蒙,这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德宁先生还在与青灯黄卷相伴,执着地一笔一笔画着,同时,读到他在《新民晚报》发表的一篇一篇评介古画的文章,令人感佩不已。所以,看到他这批新作,格外激动,格外佩服。(“我眼中的王蒙——2012张德宁画展”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