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9月5日新民晚报,一眼见到那张大幅彩色照片时,不由楞了一下:这是谁呀,一个孩子独自站在校门前的镜头,竟登在晚报的第一版上?细看标题“这是我写的校名”才明白,原来是这个小学生为自己刚告别的母校题写了校名,而正是邀请这位小小书法家挥毫的校长,为他摄下了这张照片。
一个绝佳的点子,一个难得的瞬间,一个新鲜有趣的报道,一个耐人寻味的启迪。
请一个学生而不是名人大腕为学校题写校名,固然是这则新闻的一大亮点,然而其更大的意义恐怕不止于此。据说,朱圣安自幼习字,他的书法小有名气,其他方面却并不特别出众,但学校看重每个学生的不同天赋,而并非成绩至上、分数第一,努力营建让人人都能施展特长的空间。请学生题写校名,只是其中一招。而这,不正是当下最为紧迫,也最为可贵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招?
这些年,作为应试教育对立面的素质教育,在舆论上、计划中不断地被置前、置顶,行动上却颇为迟缓。一位朋友曾因孩子被各种考试弄得鸭梨山大焦头烂额而质疑学校的办学方针,校长竟大言不惭地声称:我们就是应试教育,你要素质教育,请便。可见,素质教育谈何容易!
另一方面,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持续地被诟病,似乎素质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免除高考。事实上,总拿钱锺书、吴晗、季羡林等大师当年数学不及格甚至得零分却能破格上大学为例说事,既太天真,也不现实。实践表明,尽管高考“指挥棒”无可避免地导致应试教育那一套顽强表现,但眼下毕竟还没有比其更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法。一些发达国家看似没有我们这样的高考,实际上也有无形的“指挥棒”在导向,上名校也绝非易事。
其实,有高考与倡导学生个性张扬、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不应构成矛盾,重要的是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眼前可以做到的实事做起,一步一步地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近年来,上海开展构建“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体系”的“本土探索”。这种“绿色”的核心,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其评价标准包括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习动力指数、学业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学生社会经济背景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指数、学生品德行为指数、身心健康指数以及上述各项指标的跨年度进步指数等等。这无疑是反映和检验学生全面发展质量的“绿色GDP”。诚然,以“绿色指标”引导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从“绿”一点到“绿”一片,实现普遍的“绿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犹如在大地上栽树植绿,就从一株草一棵树种起,让“绿”逐渐地铺展开去,蔓延开来,由量变到质变。在这个意义上,市西小学门前由学生题写的校名,便不啻一丛赏心悦目、充满希望的“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