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10月0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月光下的规矩
谢京辉

    谢京辉

    年年中秋,都会想起父亲在皎洁月光下“规矩”我的场景。

    其实,父亲谢明留离开我们兄妹已经12年了,但他月光下的告诫却始终难忘、不敢逾越。母亲后来告诉我们:这些规矩是父亲16岁在茅山参加新四军起,历经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文革”动乱、改革开放等时期逐渐形成的;其中既有放牛娃的朴实与宽容,又有军人的坚韧与刚强,还有着那一代人的正直与执着。

    如三年困难时期,物资十分紧缺。母亲的乳汁不够,面对嗷嗷待哺的我,刚任某厂党委组织部长的父亲只好到小卖部买奶粉给我充饥。不料,一袋奶粉却招来一张大字报,“批判”他搞特殊化。其实父亲是“革命伤残”军人,本可享受一些抚恤性照顾;可他不作解释,在大会小会上反复检讨。同时,在家里立下硬规矩——“不搞关系!”记得改革开放之初,父亲担任厂级领导,我的姨妈受人之托,为解决化工原料,拎了一袋大闸蟹来找父亲“走关系”。念及姊妹之情,母亲“私自”收了下来。不料,父亲回来后对母亲发了一通火,很坚决把“礼物”退了回去;并再次告诫我们务必“堂堂正正做人、本本分分做事”。几十年来,父亲就这样执着、勤恳地实践着“不搞关系”的规矩,坚守着那一代人的本色。

    “你不能搬石头砸天!”这句话父亲对我讲了大半辈子,至今仍萦绕在我耳边。年轻时的我,血气方刚、富有“理想主义”,总有很多看不惯的地方而常怀怨气。对此,父亲总是苦口婆心地教育我要“学会容忍、宽以待人”,引导我与社会相处。他还经常对我讲,即使你的观点是对的,也得考虑是否周全,条件是否成熟,关键还是脚踏实地地去做。所以,在父亲面前是发不得“牢骚”的,也正是在父亲“不准发牢骚”的规矩下,我明白了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脚踏实地。

    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父亲有过许多的纪念章、记功章和功勋证书,也有历经战火洗礼留下的疤痕。然而,他从未与我们提起过,也从不准我们碰他的拎包和箱子。尽管儿时的我顽皮好奇,但这条规矩始终没有破过。直到他过世后,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才发现只有这些“铭记着革命理想的精神遗产”。常记得父亲生前,有人问起他的革命经历;他总是笑而不答,从不以老革命自居。正是他的缄默,有时我们甚至会误以为他“对建立新中国没有什么功劳”。尽管父亲从未提及那些光荣往事,但当我们取得成绩并在他面前邀功炫耀时,他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诫——“不要翘尾巴!”“居功不傲”,这也许是父亲荣誉观的最好诠释。

    父亲自然也有他的乐事:唱京戏、哼昆剧,听听早新闻、打打太极拳,就着花生米喝上一杯自制的药酒……这些就构成了他闲暇生活的诸多乐趣……父亲让我们兄妹懂得了知足常乐和自得其乐。

    这些凝聚着道德魅力、性格力量的成文或不成文规矩,作为家庭教育精华,伴随着我们兄妹成长。面对规矩我们心存敬畏,不敢越雷池半步。如今,我们已为人父、为人母,对孩子们却缺少了规矩的滋润。以至于对他们的溺爱越来越深,而他们的叛逆期则越来越长;同时也越来越没了规矩,剩下的却只有代沟!然而,缺少了规矩的孩子又如何成人成才呢?这无疑已成为当下家庭教育的首要挑战!

    明请读一篇父辈的信仰《“谁说军长的儿子就不能捡菜皮”》。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深度报道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4版:好吃/我家厨房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军界瞭望周刊
   第B02版:军界瞭望·人物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军界瞭望·兵器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石头记
女儿下厨
中篇小说集的后记
安时处顺
商“亚父乙爵”纹饰
窗前有棵枇杷树
月光下的规矩
对镜梳妆图
新民晚报夜光杯B05月光下的规矩 2012-10-04 2 2012年10月0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