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深度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国内起搏器治疗史上生存时间最长者如今生活自如68岁胡阿姨见证了中国心脏起搏器的发展——~~~
国内起搏器治疗史上生存时间最长者如今生活自如68岁胡阿姨见证了中国心脏起搏器的发展——~~~
     
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内起搏器治疗史上生存时间最长者如今生活自如68岁胡阿姨见证了中国心脏起搏器的发展——
她体内植入过21台心脏起搏器
施捷
▲ 大众医学1979年第1期刊出关于胡根娣Q(图左)病例的文章
▲ 胡根娣(右二)及其爱人(右三)和市第一人民医院几代医生的合影 (本版均为资料照片)
▲ 复旦早期研制并使用的起搏器
  首席记者  施捷

  首开先河

  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堪称中国起搏器临床治疗之开先河者。1962年10月,他们为一名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30岁男性实施了我国首例起搏器安装手术——在麻醉开胸的情形下,将一根阴极导线缝合在患者心外膜上,将另一根阳性导线缝合在其胸壁上,再将两根导线经皮与体外的继电器连接。这一台由申城医、工联合研制的第一代心脏起搏器,大似一张八仙桌。

  反复昏厥的小伙子因心脏“电路”恢复而得以死里逃生,并伴随不断改进、体积如半导体收音机或者更小的新一代起搏器,“多活”了5年。他获救的那一年,距离世界第一台心脏起搏器植入人体4年时间。

  今天,当业内人士纪念中国起搏器治疗走过50周年之际,其中一名受益者明确表示“有故事要说”。

  她叫胡根娣,上海人,一名会计。同样的疾病,同样的机缘,同样的医疗团队,却拥有更多的幸运:1971年5月,还是年轻妈妈的她“无奈”接受了安置国产感应式起搏器治疗的建议。从最初的“拖”在体外,到后来的“埋”入体内,30多次手术,前后更换过21台起搏器。整整41年零6个月过去了,生活自如的她,有时甚至都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病人。

  今年68岁的胡根娣,也是中国起搏器治疗史上生存时间最长的一名患者。

  命悬一线

  “40多前,在很多医生还不知道起搏器是怎么回事的时候,我就安置了起搏器。”虽然已很少跟人提及那些陈年往事,但只要一开口,胡根娣觉得自己现在就是一名起搏器“行家”。

  胡阿姨退休前一直干的是会计,工作积极,不甘人后,当年第二个孩子出生不久,她就上班去了。有一天,正在整理账目的她突然一头倒在地上,过了好一会儿才醒过来。而且,如此人事不知又会自己醒来的情况变得愈发多见。周围同事和家里人都十分担心,她也终于经不住劝说,去了单位定点的医院看病。谁知接诊“小医生”认为是脑缺氧需要休息,一直到在医院工作的一位亲戚听说后觉得事有蹊跷,胡阿姨才由爱人陪同到第一人民医院急诊。一张心电图,立马确诊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阿-斯综合征反复发作。”

  医生解释说,就是心脏里传导电的一条线路坏了,心脏跳得慢了,脑子一时供血不足了……一头雾水的胡根娣,唯一听进去的,就是关于这种毛病的治疗方案:一是在身上装个机器,帮助心脏跳起来,尽管这样的成功先例少之又少;二是一直住院使用肾上腺素静脉点滴维持,当然很多患者最终因并发恶性心律失常而猝死了。

  怎么办?怎么办?20多岁的夫妇俩心如乱麻。“倒是接诊的年轻医生一脸坚毅,言语果断,让我们下了决心。”这位年轻医生姓刘名忠豫。

  咬咬牙,上!

  物资匮乏、信息闭塞,中国起搏技术的开局可谓举步维艰。 

  同霍銮锵、颜和昌、方作平、巫协宁等一道参与为胡根娣进行起搏治疗的刘忠豫教授事后曾回忆道,当年起搏器治疗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各方面技术也不是很成熟。那名30岁患者因“文革”失去有效的随访监测、起搏器出现问题导致死亡,十分可惜,但这次成功也让我们增加了继续研究的信心。所以,我们还特地带患者和家属一起参观了我们的实验室。

  看到还在进行动物实验的机器要装到自己家人的身上,胡阿姨的爱人有些害怕了。但是,反复晕倒也是命悬一线呀!于是家里人一合计,咬咬牙,上!

  1971年5月10日,是胡根娣心脏起搏治疗的第一次。这是一台照相机大小的感应式起搏器,需打开胸腔把次级线圈缝合在心外膜,另一个初级线圈与之并行埋藏于胸壁。起搏器发放的电脉冲输送到初级线圈,再感应次级线圈刺激心脏跳动。由于体外初级线圈感应线圈极不稳定,给胡根娣安装起搏器的手术先后尝试了两次,但分别都只“工作”了一周和一个月。

  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胡根娣长住监护病房,每天靠异丙肾上腺素维持心律。她爱人则在床边搭个地铺,陪在医院里照顾。经过多方努力,1972年6月,市一医院获得一台瑞士进口的固定频率起搏器,协商后决定用于胡根娣的治疗。“我们意识到了感应式起搏器的弊端,加紧了着手研制植入式起搏器和心内膜式起搏电极的步伐。”刘忠豫他们也很坚定。

  用上国产

  就在胡根娣完全恢复正常工作、生活两年的时间里,国产锌汞供电的埋藏式起搏器研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上海起搏器5人研究小组的市一医院刘忠豫和复旦大学方祖祥等也研究出锌汞埋藏式起搏器和心内膜起搏电极。

  1974年底,胡根娣再次发生胸闷、乏力,心率降到42次/分,诊断为起搏器电池耗竭。考虑到国产起搏器获取容易,来源不成问题,当年11月13日,胡开始安装使用复旦大学研制的国产起搏器。至1981年2月止,因起搏器大小故障或电池耗完的种种原因,7年间胡阿姨反复就医、反复手术,更换的起搏器总共有11台。

  是不是很受罪?有没有很麻烦?“到底能不用一直住在医院里,可以上班,正常生活基本不受影响,已经很不容易了。”“治病时间长了,与第一人民医院几代医生都成了朋友。是可爱可敬的医生和科研人员给了我健康生活的机会,这份感激用语言都无法表达了。”“在那个年代,多少生这种心脏病的人不能安装起搏器,最后都没有活下来,相比于他们,我是多么幸运啊。”胡阿姨的回答质朴而深情。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国外生产的各类起搏器源源进入中国,我国医生临床诊治及植入技术也日臻完善。胡根娣依旧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依旧听凭那里的医生安排,适时、按需更换着心脏起搏器。只是比较于初期,起搏器更换的间隔时间长了,出现故障的概率少了。

  潇洒生活

  家住普陀区新村路附近的胡根娣阿姨眼下算得上是个大忙人。自己的家务活之外,爽朗、热心的她还喜欢“管闲事”。比方说长期居住国外的亲朋在沪有房子出租的,见见租客、安排修家具修家电的,在胡阿姨嘴里“都不是难题”。最近侄女添了个小宝宝,由于身边没有帮手,她也是忙前忙后的,很是起劲。胡根娣说,除了登3楼以上的楼梯“稍微有点气急”,自己一切都好。最远的一次,她居然一个人从静安寺步行到了外滩。

  胡阿姨年轻时就喜欢旅游。20年前提前退休后,琢磨着自己安的起搏器越来越“安全”,从近距离串串门子,再到郊区一带走动走动,“看看没什么事儿,胆子也就一点点大起来了”。这些年,她和爱人一道中国游了广东、浙江、湖南和香港等,国外游了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加拿大等。

  最令人难忘的是,“有一年去美国探亲、旅游,我们还专程飞去洛杉矶,探望旅居在那里的刘忠豫教授。在异乡见到我们,80多岁的刘教授好激动哦!”胡根娣说起当时相见时的一些细节,犹如就发生在眼前。

  前不久,市一医院心内科按惯例给胡根娣发出了年度起搏器常规测试的通知。神清气爽的胡阿姨如约前来。这一次的起搏器测试提示,胡根娣体内的起搏器工作良好;心脏彩超证实,她的心脏大小与收缩功能均基本正常;问诊交流也表明,年近七十的胡阿姨思维反应灵敏,言辞逻辑极其清晰。

  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刘少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坦言,国外曾经报道一例植入埋藏式起搏器患者在更换20多台起搏器后,存活了42年。胡根娣开始起搏器治疗至今已超过41年,而且目前的一般生活状况良好,“她有望成为起搏器术后存活最长的患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法治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上海市第一届市民运动会
   第A21版:财经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深度报道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3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4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1版:读者俱乐部
   第B22版:读者俱乐部
   第B23版:读者俱乐部
   第B24版:读者俱乐部
她体内植入过21台心脏起搏器
广告
新民晚报深度报道A23她体内植入过21台心脏起搏器 2012-11-20 2 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