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老人首批尝试
“困难老人、外地回沪低收入退休老人,还有社区老年志愿者骨干,这三类老人首批尝试‘老人手机’。”半淞园街道老龄办办公室负责人戚亚芬说,整个街道的老龄化程度达到了24%,其中80岁以上户籍老人更达到了5620位,老人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一些问题,如果他们能用手机及时联络,就能免除很多麻烦。
“老人手机”的好处就在于:按键大、抗摔打,特别是定位功能和“一键通”紧急呼叫功能可以直通110,更能让老人在紧急情况下安心、放心。
“志愿者电话”随时拨打
65岁的陆忆既是回沪退休老人,也是社区助老志愿者,与5位七八十岁的老人结对,每两天要与结对老人通一次电话,每周要上门看望一次。
目前,她手上的“老人手机”就是最好用的“志愿者电话”。陆忆左眼视力不佳,好在“老人手机”的按键和字体都足够大,她不必担心看不清拨错号;更要紧的是,“我家住27楼,手机信号不灵,过去的手机通话动不动就断了,误事。这‘老人手机’的信号功能强大,怎么听怎么清楚。”陆忆说,她就用“老人手机”联络5位结对老人,在家里打,出门打,走到哪里就打到哪里,也不必限定2天一通话——因为,“老人手机”第一年的通话费是“免费午餐”。
多点技能培训更好
63岁的王燕燕是半淞园街道老年协会会长。发放“老人手机”后的一周内,有位老人拿着手机到协会去了3趟,说他的手机不能充电。
开始大家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到了第3次才明白了,原来老人把充电器的插头插反了。这仅仅是一个案例,其实,90位试用老人中有不少是经济困难老人,他们以前都没有用过手机,“老人手机”的上网功能、音乐播放功能,老人更不会用,即便是救命的“一键通”,老人恐怕也分不清是哪个键,“我们非常需要为老人们普及一下手机用法。”王燕燕说,电信公司可否先为用过手机的老人上几堂培训课,然后,再由这些“熟手”教会更多的“生手”,这样的交流本身也是“科技助老”的有益实践。事实上,5年来,“科技助老”已教会了30万申城老人学会使用ATM机领取养老金,帮助众多空巢老人学会上网与家人在线交流。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