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来,我国结束“文革”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放莘莘学子出国留学去,已有三十多个年头。那时候出去的二三十岁年轻人,现在都已五十出头,甚至年届花甲,面临退休了。他们如今的状况如何啊?我身边有几个实例,很有代表性。
我所在的学校几年前引进了一位专家。她是重启高考后首届入校的高材生,后来又早早出国,如今已在美国的“长青藤”高校内担任了教授,负责着一个很前沿的科研中心。但是她近年终于决定回国効力了,况且家里的老母近年缠绵病榻,也需要她照顾了。她与她的同样是某行专家的丈夫偕同返回,应聘于本市的两所重点高校,双双成了学科带头人。这是属于事业有成的,在近几年的“海龟(归)”潮中,也是佼佼者。
佼佼者不少。有许多留于彼岸,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骨干;也有一些,学成之后即返回,成为国内各个领域内的领军人物。十多年前我出国探亲,正遇一位打点了行李准备回国的留学生,说是应南方某著名医院之聘,去当大夫了。美国的医生资格很难取得,过五关斩六将地要一考再考,那留学生觉得没必要如此浪费青春,干脆就早点遂了报国之心也罢。回国后他发展极快,将海外所学与国内所需紧密结合,不久就成了国内知名肿瘤科专家,去年调到京城顶级医院去做了个院长。
但佼佼者毕竟总是少数。有一大批当年豪情满怀踏出国门的,经三十多年艰苦历练,壮志不再凌云,棱角日渐磨平,先求“绿卡”,再请入籍,成了安分守己的他国子民。为求生存,许多人放弃了原先所学的专业,一颗红心多种准备,哪里有岗位往哪里去,时光如白驹过隙也就碌碌无为地过完了大半辈子。我有一个学生,当年学中国语言文学,成绩是班里第一名,而且富有经济头脑,最早涉足于广告业,积累了第一桶金后便去了澳大利亚,可是最近遇到她,却知她二十余年来只是疲于生计,至今还在面包房里做个售货员。另有一个学生,是拜我家先生做导师的,深得他器重,后来还一手推荐其出国深造,那意思,是想传其作学术研究上的接班人了。可是若干年后传来消息,却说他已定居彼岸,但为谋生而放弃学业,成了“澳宝”(一种宝石)的鉴定师了。应该说鉴定师也是个不错的职位,想必也有钱赚,可是家里的先生每每想起,却总是懊丧,说是该生学习努力、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和实干能力双强,如果不送他出国,现在当是教授,而且当为博导,还至少应是外语学院的院长了。老先生的话当然有点过于酸腐,但如此学有所长但出了国却无用武之地的,却真的是很有点可惜了的。
也有一些实在过不下去,到老之将至时重又回归到祖国母亲温暖怀抱之中的。见到过不少头发花白了却还刚刚回来创业的“海归”。实力真正雄厚的并不多,许多人回来只是做做小生意,面对着近十数年间成长起来的本地青年开拓者,无论物力、财力、精力,都大大地不济,回来只是求个安稳的晚年而已。我最近遇到一位从美国回来的上海人,五十出头的年纪了,两年前刚到外高桥张江园区去从事外贸工作,跟他聊了一番,方知他出国二十多年,工作换来换去,总是不尽如人意,最后发现还是国内的活算是老本行,于是就将妻儿都留在那边,自己重又返回了上海老家,给老板当了老白领。更有甚者,大多是女的,一把年纪了一事无成,只好再返回国内来找人嫁。其中当然有那种有爱有情的,但许多只是为了寻个归宿。正如有位老大姐对我所说的,我在外拼了二十多年了,到现在还只是靠给人家做“babysitty”(看护孩子的保姆)过日子,真是何必呢,我寻个老头嫁,他开心,逢人便说“娶了个外籍华人”,我所得到的,则是有他的屋住,有他的养老金可共享,何乐而不为呢?
归宿至此,闻之只觉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