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润岁十分清楚,支撑“金盾”商标的应当是梅林的优质产品。他从原料抓起,经常是天蒙蒙亮就驾驶厂里那辆美国“斯迪别克”轿车,到福州路、小东门等菜场,去采购荤素菜原料。那辆轿车虽然配有驾驶员,但因为经常要起早,陈厂长关心驾驶员的健康,就不让驾驶员每天起早开车。他和菜场的把头们搞得很熟,买到的都是最新鲜优质的原料。选好了菜,他便一个电话打到厂里,早班工人根据当天的生产品种,准备好相应的设备。然后,厂里那辆美制“道奇”十吨大卡车就开到菜场把菜运回厂,工人们就开始加工。
即便如此,陈厂长仍嫌菜场的菜不够理想,提出要在本市近郊租地种菜。于是,公司在浦东高桥、吴淞、七宝共承租耕地320亩,雇用农民种植蘑菇、番茄、青豆等蔬菜。青豆种子购自美国。蘑菇种子来自法国,种植收获后制成罐头,其口味可与法国蘑菇罐头媲美,而成本则低得多。
后来,公司又在梅林厂附近虹桥路一带租地,把购自外国的番茄、青豆种子发给农民种植,收获后由厂方收购。《申报》曾赞此举:“既可提倡国产,复能施惠农民。”
陈润岁一心扑在厂里,和技术员、工人精心研究烹饪、制罐技术,并探索防止罐头“胖听”(变质)的办法。除了星期天,他平时经常住在厂里。厂里有他的一间专用宿舍。厂长办公室对面就是一间小型烹饪实验室。每试制一个新品种,第一锅出来,陈润岁都要品尝一下,经他认可后才能投产。
公司管理层大多是宁波人,根据大家意愿,一批家乡风味罐头率先试制成功,很快就风靡市场:四鲜烤麸、红烧扣肉、凤尾鱼、油焖笋、乳腐肉、雪菜,以及杨梅、枇杷等。接着,各地著名菜肴和水果特产罐头也陆续上市,从云南火腿、八宝酱鸭到酸黄瓜、莱阳梨……
当时梅林罐头产品已达到国际标准,本埠各大西餐馆以用梅林产品居多,商店里梅林罐头畅销。长江流域及两广各口岸,乃至边疆,梅林产品所到之处,大受欢迎。
那时,厂里经常收到海外侨胞来信,信中诉说思念家乡的风味食品,建议梅林产品销往海外。陈厂长立即抓住商机,先将梅林罐头大量售往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国后,深受南洋侨胞欢迎。继而又出口到美国、荷兰、瑞士等国家,都获得良好声誉。
陈厂长对外国市场的需求总是尽可能予以满足。如获悉美国需要一种七磅头的清水马蹄作配料,就马上安排生产。公司则以赚到的外汇购进美国马口铁。英国人喜食糖水橘子,陈厂长亦迅速组织生产。
在国内市场,梅林罐头与洋货展开激烈竞争。以番茄沙司来说,当时美国台尔蒙番茄沙司每年销到我国的多达二三万箱;法国青豆、蘑菇罐头数量亦相当大。梅林公司以削价销售为手段,结果,不到两年,上述洋货销量在国内市场就大幅减少。尤其是在1935年,日本罐头倾销我国时,国内市场不景气,购买力低下,梅林公司则削价贱售,以帮助国内老百姓抵制日货。
到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梅林厂内外销产品已达到七大类:猪牛肉类、鸡鸭鱼类、蔬菜类、水果类、油酱类、果酱类、发(酵)粉类。品种多达到100多款。
1934年,梅林产品参加美国芝加哥“世纪进展”展览会,获得好评,公司还得到举办方的感谢证书。之后,梅林公司又连续参加了1935年和1936年的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第一、第二届国货展览会,其罐头食品获得特别奖。
1936年,梅林罐头食品还获得国民政府实业部国货展评会优等奖。
独占鳌头时 爱妻竟罹难
熬过了八年抗战,梅林公司为了进一步打开市场,作出了到几个原料产地开设分厂生产罐头的决策。此举好处很多:原料新鲜,节省原料运费,当地劳动力价格较低等。
1946年至1947年,陈润岁带领工程师等技术人员,风尘仆仆,在本埠和江浙三地开设分厂。在浦东东沟设分厂,以当地原料制成番茄沙司;在浙江塘栖设分厂,生产各种蔬菜水果罐头;在江苏崇明(当时崇明尚未划归上海)设分厂,以新鲜水产创制凤尾鱼等名牌罐头。这几项大的举措实施以后,效益明显增加。
但陈润岁并不满足。1948年,他奉命带领几名助手,渡海前往台湾嘉义县开设梅林分厂,打算以当地菠萝等丰富的水果原料制作罐头。他们筚路蓝缕、含辛茹苦,终于完成任务。不料,刚建成的嘉义分厂,第二年就因蒋介石政权的败退台湾而失去。
1948年七八月间,上海《新闻报》连续报道了梅林罐头进入美国市场的情况。那年,公司仅对美国输出的罐头总额就达当时币值六亿五千多万元。在东南亚恢复了原有的地位。在香港与新加坡两地营业额达港币100余万元。在南洋群岛,梅林罐头压倒澳洲罐头占居了主要地位。
这一年,陈厂长工作繁重,干得相当辛苦。梅林厂一跃而成为中国最大的罐头食品厂,作为梅林创始人之一,他深感自豪。
然而,陈润岁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生活中常常会乐极生悲。将近年底,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江亚轮”沉没事件。在不幸惨遭灭顶之灾的乘客中,就有他的爱妻和妹妹等五个亲属。噩耗传来,陈润岁如五雷轰顶,一时间天昏地暗,陷于无尽的悲痛之中。
令他难以接受的是,这起飞来横祸,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当时,陈润岁的母亲想在故乡给祖上做坟。他的妻子和妹妹先行动身回故乡,同行的还有陈润岁的舅舅的女儿,从宁波来上海相亲,已相中的对象是陈润岁的弟弟那家西餐社里年轻账房先生。
那天有个熟人,是从宁波到上海跑单帮的,买的是比陈润岁妻子他们早一天出发的“江亚轮”船票。他向陈润岁的妻子说,还是乘“江亚轮”好,船大,设备好,还可以提前一天动身。结果,陈润岁的妻子等便托这人把已买好的“江新轮”船票退了,改乘“江亚轮”。谁料到竟走进了中国版的“泰坦尼克号”悲剧。
欢庆迎解放 出口成主打
1949年5月,陈润岁和职工们一起,欢欣鼓舞地迎接上海解放。
当时梅林公司有几个股东抽逃大量资金,造成生产呆滞。陈润岁和同事们在困境中想方设法,使工厂生产勉强维持下来。
1951年底,厂里生产好转。股东会议决定增资,并选出新一任董事会。已担任18年厂长的陈润岁仍然是大家心目中的最佳厂长,所以继续担任厂长。
陈润岁感到非常高兴的是,他的大儿子陈明炜1948年于大同大学化工系毕业后,进梅林公司工作已三年,此时被董事会任命为工程师,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这是当时梅林公司唯一的一名工程师。
当时中国只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亚非拉一些国家有贸易往来。苏联人发现上海梅林厂生产的罐头酸黄瓜又嫩又脆,十分可口,苏联驻沪领事馆商务代表即与梅林公司接洽,要求大量供应。
陈润岁接到任务后,立即在沪郊让农民种植几百亩地黄瓜。到了采摘季节,厂里大量生产酸黄瓜罐头,出口苏联。
波兰、捷克等国家驻沪领事馆闻讯而来,纷纷要求进口梅林酸黄瓜。那个年代,梅林的酸黄瓜罐头成了上海出口的主打产品之一。
1954年,梅林公司千方百计打通了对英国的外销渠道。早在30年代,英国消费者就喜欢梅林的糖水橘子。陈润岁为确保产品质量,决定以浙江天台山橘子为原料制作糖水橘子罐头。第一批产品试销英国后获得成功,厂里迅即加紧生产,扩大出口。根据英国方面需要,厂里又生产了菠萝罐头,出口后又风靡英国。梅林罐头再次名传英伦三岛。
(摘自《上海滩》2013年第1期、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