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金镯更精致、更牢固,大师们一直在寻找各种方法精益求精。比如,上胶时用的胶,和牙医用的医用胶类似,里面是沥青。然而由于沥青会粘在金子上,很难剥离,师傅们就去乡下老房子的建筑角落里去刮一些陈年老灰,拿回来一试,又有粘性,又不沾金子,人人都说好用。
由于是全手工制作,每人做出来的手镯都有细微差别,熟悉的人一看就知道镯子是出自谁之手。手镯的精确度,掌握在每位师傅手里,有的人手势僵一点,雕出的龙身就不那么流畅,云纹也不那么雅致。而做得好的,龙与凤的身形合抱得严丝合缝,盘龙简直像要穿过云层活转来。
做镯子,一半是技巧,一半是力量。每天的材料盒和金子就有几十斤,要从金库里抱进抱出。而在翻边时,还要用榔头敲打,力气小一点的刚挥几下榔头就累了。于是当时大家就男女搭配,男的翻边,女的雕刻,效率大大提高。
民间工艺面临失传
在当时月工资只有36元的情况下,做一个手镯就能从香港方面赚250元,利润可观。于是,不少人邀请师傅们做“私活”,还有人曾要往黄家麟卡里转5万元,让他在外面教授徒弟传授技艺,但这些,都打动不了他们。到了后期,除了龙凤图案,老凤祥自己还开发了梅兰竹菊、福禄寿喜等手镯,这些金镯也很受顾客欢迎。
在广交会、北交会上,老凤祥员工从未看到过别的展位有这种手镯。可以说,在那个年代,老凤祥是内地唯一生产龙凤金镯的企业。而老凤祥的手工技艺,也随着龙凤金镯远播海外。
可惜,到了新世纪,龙凤金镯的订单渐渐少了,手工打造金镯也渐渐成为了历史。黄家麟带的五六个徒弟,也几乎没人继续这一纯手工技艺,民间工艺面临失传的风险。说到这里,黄家麟的神色显得有些黯淡。 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