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洪母骂畴》是移自地方戏的不算太老的老戏,所演故事足以令人有回肠荡气之感。可是有的演出却没有骂,只有哭,剧目仍作《洪母骂畴》,演来竟成了《洪母哭畴》。
畴者,洪承畴也。明清易代之际,明蓟辽总督洪承畴兵败降清,明朝君臣所得消息乃是壮烈殉国,北京举行公祭,福建南安故家亦为之设灵堂,遂有洪母哭灵的场子;剧情转至洪承畴易服清装回家,于是洪母骂畴,全家不认其人。先哭后骂,哭是铺垫,骂是主旨,以哭衬骂更见力度。
如今有只哭不骂的演出,犹挂《骂》名,名与实还相符吗?
较长的戏以选场示人,当然不乏先例,但就《洪母骂畴》而言,何以选哭而不选骂?大概是因为哭灵有老旦一人大段演唱,骂畴则以念白为主,且有多角共演;欲老旦独角献艺,就作如此选择。似乎忽略了它是讽时警世而不是悲天悯人,是正剧而非悲剧。
剧中的大段高亢唱功,自然招人听闻,但删除了骂畴,哭唱就失去了前后映照的戏剧构思之美善。“技不离艺,艺不离戏”,戏曲的这一谚语还不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