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程乃珊去世后,上海各界侪深为痛惜。作家生前也是本版个热情支持者和重要作者,今年春节后伊为本版撰写个“上海人咖啡情结三篇”,是作家个绝笔。本期特刊登前本版编辑吕争和《上海话大辞典》编者之一、沪语专家钱乃荣教授撰写个两篇文章,以缅怀纪念搿位被誉为“上海女儿”个作家。 ———编者
22号一早浪向,听到程乃珊老师走脱个消息,我一时浪向还勿敢相信。可以迭能讲,能拿老派上海传统搭海派城市独有个味道写得介到位个作家,程乃珊老师是个标志。伊称得上是写老上海气质个第一人。
本报“上海闲话”创办于2010年3月,当时我脑子里第一个想到个就是请程乃珊老师写稿,因为我晓得伊有一肚皮个上海事体要讲,而搿些关于老上海老克拉生活细节、市民风俗传统搭海派时尚味道等怀旧话题,侪是伊顶拿手个,也是顶适合“上海闲话”版面个。我搭伊讲,我要编一只全部用上海方言来写上海事体个版面。一是让大家勿要忘记脱上海闲话,二是让更多个新老上海人了解上海本土文化历史。伊一听就讲:“好事体。不过搿倒蛮难个,因为讲是讲,写是写,两桩事体,要让我想想看哪能写法。”伊呒没马上答应我。过脱一段辰光,伊搭我讲:“我一直垃拉看‘上海闲话’版面,现在是越看越好看了,侬倒是拿伊编出味道来了。我要写点老早真实个上海,现在小青年还勿晓得个上海。版面既要有下只角区域拎马桶个生活,也要有上只角吃咖啡个生活情调。勿同区域个人,讲出来个闲话也勿一样。真正个上海就是有勿同地块个移民组成个,上海话当中个土话、黑话、脏话,垃拉口语中常常出现,但书面表达要处理好。”
记得2011年个9月份,我搭伊通电话,电话埃头只听到伊喉咙沙哑,咳嗽勿断。后来晓得伊得了白血病,真是想勿落。我晓得伊是从心底里欢喜上海,想尽快拿伊所了解个上海讲拨拉现在个小青年听。去年10月份开始,伊写了第一篇稿子《毛脚》后,连续写了8篇。特别是伊今年春节后写个“上海人个咖啡情结三篇”,成为绝笔。程老师还特地垃拉微博浪写:“两个星期前,博主开始在上海《新民晚报》每周三的沪语专版上发表了两篇沪语短文《毛脚》和《大上海的“小”》,接下来的周三还会发一篇《“无商不尖”和“无商不奸”》,以后博主会陆续在该版上用上海话写小文,以此对推广沪语尽微薄之力,望大家关注一下。”我老开心个,说明伊身体恢复可以写稿了,还有就是版面得到了伊个认可。程老师还特地讲:“我恢复得蛮好,我要搭侬版面写稿子了,我有得交关事体好写唻。”
每趟收到伊个稿子后,阿拉侪要通电话,商讨有些方言文字哪能表述得好让读者看得懂。正是搿最后个三篇文章刊出,读者还以为程老师身体呒没啥问题呢。3月初,程乃珊老师还电话搭我讲,交关人看了文章侪讲写得好,我老开心个。程老师邪气好沟通,记得对于老派人吃咖啡搭现在人吃咖啡个习惯,伊有勿同个看法,吃咖啡哪能用介大个马克杯?应该是慢慢个品尝个。我讲,一代人有一代人个生活方式,变化是正常个。第二天,伊特特为打电话拨我,讲我讲得有道理。特别让我想勿落个是,伊3月份写最后“咖啡馆三篇”个辰光,药物对伊个身体反应特别大,搿是需要多少大个毅力来写作啊。
1999年左右,由“老上海茶馆”搭上海史专家郑祖安策划牵头个“老上海文化沙龙”成立了,伊也是沙龙活动积极个组织者搭参与者,各行各业欢喜老上海历史文化人自由聚合交流。聚会只要有伊,就能听到伊爽朗个笑声。伊个身边,聚集了一批欢喜老上海文化历史个各界人士。而且伊每趟发言,侪欢喜用上海闲话讲。我也是垃拉勿同个老上海文化沙龙活动中,跟程老师越走越近个。
跟伊相濡以沫个严先生伤心个跟我讲:实在呒没办法,我拉勿牢伊啊,拉勿牢。 “上海闲话”版面再也收勿到伊独有上海味道个稿子了。
程乃珊在2012年11月7日至2013年3月13日短短的五个月中,在本报“上海闲话”版面上共发表8篇沪语文章。即:2012年11月7日《毛脚》、2012年11月21日《海派文化个小》、2012年11月28日《“无商勿奸”搭“无商勿尖”》、2012年12月5日《雪花膏忆旧》、2013年2月20日《上门裁缝》、2013年2月27日《老上海咖啡馆风情》、2013年3月6日《咖啡馆———红旗下仅存个小资风光之一》、2013年3月13日《咖啡馆———上海人挥之不去个咖啡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