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刘铁男日前正接受调查,自去年被举报至今,此次由网络发起的反腐败行动可谓一波三折。回顾此事不难发现一些戏剧性细节,媒体人罗昌平举报刘铁男之时,恰逢十八大结束后的特殊节点,当时一批官员相继落马,而罗的举报行为也被视为新一轮反腐开始之标志。很长一段时间,各大媒体纷纷聚焦刘的行踪,含沙射影,彼时反腐气盛正旺,多数人认为刘即将落马,但此后的事实并非如此。刘所在单位随即发表声明,甚至表示要追究举报人的法律责任,与此同时,举报人罗昌平也淡出民众视线。
尽管罗不停通过互联网发布举报材料,但由于相关部门并未发出明确介入的信号,很多围观网友不再关注此事,后期明确支持罗的主要是一些媒体界人士,这其中,很多人尤其关心罗的人身安全。有着浓厚网络反腐性质的举报经历,因此变成了常见的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围观者散去之后,业内人士只能寄希望于“真相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样一个信条。
如今刘铁男接受调查,不出意外的话,事件将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举报人及其支持者将收获胜利。回顾事件经过,不难发现,它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舆论反响,一方面在于高级别的举报对象,另外,举报由网络发起这样的细节,让很多人觉察到某些信号,甚至有人藉此认为,它对于今后的反腐,具有浓厚的标杆意义。
若联系到此前高层对反腐的一些表态,比如有中央纪委的官员就表示,要重视新媒体在反腐中的价值,另外,前段时间,国内重要网站纷纷开通监督专区,诸如此类,的确能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即网络反腐将在今后的反腐格局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普通民众亦可发挥更大的作用。
民间之所以对网络反腐抱有期待,笔者认为,首先源自网络相对自由的表达,对网络反腐的期待,说到底是变相地发出互联网自由表达的主张,另外,它之所以收获民众好感,也因为互联网天然的分享特质,通过网络反腐,普通网民身临其境,贡献自身的力量,也从中分享荣誉。
就网络反腐本身而言,正如有媒体人士评论说,“微博可反微腐,可帮助选择性反中腐,很难撼动大腐”,若正视来自互联网的大量的“沉没的声音”,就不难发现网络反腐之虚弱。它的成就和影响力全在于网络的媒体属性和工具价值,因为它的群众基础,因为它开放的参与,因为这种工具的相对高效,造就了网络反腐的口碑。
对于此次举报刘铁男的经历,罗昌平总结称“只是个案推动,不存在制度的贡献”。想必这也是关注反腐进程的人们的共识。今天的网络的确容易给人以乌托邦的幻觉,这里发生了太多美好的经历,很多人将希望寄托于此,这是一种朴素的也是一种无奈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