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老年助餐点已连续6年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全市老年助餐点达到492个。静安区静安寺街道的助餐方式别具一格,值得关注。
2007年,静安区为老年助餐每顿补贴1元。2011年起,1元提升到2元。而在静安寺街道的8个助餐点,老人每顿饭还有街道补贴的0.5元,换句话说,老人在这里吃一顿饭,就有2.5元来自政府补贴。
整个静安寺街道的老人助餐由青凤服务社组织运作,华东医院职工食堂、美丽园大酒店,以及一家养老机构为助餐点供餐。老人们可以选择午餐、晚餐都到点上用,也可任选一餐,如果临时有事要退订,提前打个电话说一声就行了。
至于价格,一周当中逢单是每餐10.5元,逢双是8.5元;这当中老人自付分别是8元和6元。
价格不贵,仅仅是迈向“优质就餐点”的第一步,老人们有地方吃饭,吃得起饭,更要吃好饭。
3家供餐单位,8个助餐点,如果一家专供一两个点,当然省事;但一种口味吃多了,老人难免想换换。“前年开始,我们就尝试3家单位轮换为8个点供餐。”青凤服务社负责人方佩儿说。
每半年,服务社还要对3家单位做一次“厨艺评估”。谁家哪样菜老人们最爱吃,哪样菜要改进,一目了然。3家单位知己知彼,也好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静安区区域面积小,老年人口总量在全市各区县中不是最大,政府提供力所能及的‘2.5元补贴’,其实是支付给助餐单位的。老人餐原本就是微利产品,财政补贴微利产品,也是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解决老人就餐问题。”市老年学学会秘书长孙鹏镖说,财力有限,为老人助餐的创意却是无限的,发展到哪个阶段,就不妨尝试哪个阶段可以做的助老实事。
目前,在静安寺街道8个助餐点就餐的老人需要符合两个条件:满60岁;户在人在,没有人户分离。方佩儿说,去年8个就餐点一共服务了38万人次老人。如今,静安寺街道的老龄化程度超过了30%,全街道近400位孤老,2000多户独居、空巢老人,都不用为去哪里吃饭发愁。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