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5月2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我的诚信谁做主
季颖
  季颖

  前段时间,为治理“中国式过马路”,福建厦门、江苏宿迁等地交警部门表示,闯红灯行人的违法行为可能被记录在案,并与个人信用记录挂钩,考驾照、找工作、贷款等将受影响。有人赞是“重拳治乱”,也有人发出“一次闯红灯,终生‘不诚信’?”的质疑。

  这个月初,上海市文明办在公布2012年上海城市文明指数和测评情况后,也提出,今后将探索建立个人征信体系,地铁逃票、车辆高架抛物等或将影响个人信用。

  记忆所及,被呼吁纳入个人诚信记录的处罚,还包括不按分类丢垃圾、公共场所吸烟等,加上前面提到的闯红灯、地铁逃票、车辆高架抛物,都属“历史悠久”、违反者众、难以“断根”的顽症。对于这些屡罚难改的陋习,用“与个人信用记录挂钩”作为威慑,是种治理的新思路,但需注意,不能放大了这种威慑的作用,更不能当作“万能药”。

  把“纳入个人诚信记录”作为处罚,至少需要明确两个方面:

  一,谁有资格决定轻微违法者的行为记录到个人诚信档案?比如说闯红灯,交警依《道路交通安全法》罚款,于法有据。但是,将此记入其个人信用档案后,影响到他以后找工作时用人单位的取舍,会不会间接变成“交警决定工作资格”?假如居民不按分类丢垃圾,市容环卫部门依规可以处理,但将居民行为记入个人信用档案后,令到他将来买房无法贷款,又会否被说“环卫决定买房资格”?显然,相关部门该做的是法律许可的职责,像“记入个人诚信记录”这样超越法定职责的举措,应有更权威更具公信力的部门审核确定。

  二,怎样保证“罪罚相等”的公平?闯红灯、逃地铁票,乃至乱丢垃圾,抓住了,按法规该怎么罚就怎么罚。可“记入个人诚信记录”,无异于留下诚信“污点”,说得严重点,是判了“道德的死刑”。因为一些随意的轻微的违规行为,竟至于背负找不到工作、升不了职、贷不了款的恶果,实在有些苛责。这么高昂的信用成本,在当下法治环境和社会诚信建设的初级阶段,全部由个人承担,合理吗?

  让一份干净的个人信用记录,成为每个公民的追求,更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读者之声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连载
   第A28版:阅读
   第A29版:广告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广告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精华路线/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世界别处
   第B04版:域外风情/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市场之窗
   第B21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22版:家电/市场之窗
   第B23版:市场之窗/百货
   第B24版:健康/市场之窗
信息公开岂能像“挤牙膏”
我的诚信谁做主
盛大的婚礼
景点半价日常态化不妨一试
潮人用萌语
八国联军究竟有没有烧过圆明园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我的诚信谁做主 2013-05-21 2 2013年05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