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6月0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川地震受损档案返乡记
姜龙飞
  姜龙飞

  中午时分,飞机落地绵阳,顾不上进餐,笔者即随上海闵行区档案局施惠刚局长一行转乘汽车,直奔35公里外的新北川。此刻,5年前在特大震灾中受损严重的4卷档案“纸砖”,经过精心揭裱修补,终于“起死回生”,正安安静静地躺在行李箱中,等待着重返故里。

  新北川是5·12特大地震后唯一异地再建的县城。新城位于邻县境内(现已划归北川),依山傍水,景色秀美,占地8平方公里。看得出,要在茫茫群山间,找出这样一片地势平坦、面积可观的小平原,殊属不易。2008年11月,胡锦涛同志亲自将这块新选定的县址命名为永昌镇——永远昌盛,寓意鲜明。援建由山东省负责,2010年9月25日,一期项目竣工,北川新县城正式启用。

  闻知上海同行要来,北川县档案局几位领导,早早就在楼下等候,见面后稍作寒暄,即带我们直奔23公里外的老县城。

  尽管调足了想象,做足了准备,然而一俟抵达,我还是禁不住冷气倒抽,脚踝发软,每迈一步,都沉重得如同灌铅。眼前的情景,非文字所能形容;它给予人心灵的震撼,也非文字所能描述。人类在大自然神力面前的渺小,足以摧折任何一颗无论多么坚强的灵魂。所有来到这里的人,没有一个胆敢大声说话大口喘气,碾过心头的,只有呜咽……

  5·12强震发生时,北川虽非震中,但由于是县城所在地,人口相对密集,因而伤亡最为惨重,全城3万多人,生还者只有几千;有说六七千的,也有说更少,具体的罹难数字,已经无法准确统计。

  老北川县城现在被称为“5·12特大地震遗址博物馆”,14时28分这个灾难的时刻,被醒目地镌刻在大幅石碑上。

  据北川县志记载,北川建县最早可追溯到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年),已有1446年历史。新中国成立时,县城位于禹里乡(据称为大禹故里),嵌在深山之中。由于匪患严重,交通不便,遂于1952年迁往曲山,也就是5·12震灾的蒙难地。陪同我们的北川同行,每位的家庭都有亲人罹难。时隔5年,他们如今复述的语调已非常平静,平静到简直让人怀疑那一切是否真的曾经发生。这种平静镇住了我,让我不忍卒听,不敢发问……

  北川老城所处的位置看上去就让人揪心。它被挤压在漫漫群山的夹缝间,随山势延伸起伏,一条湔江亮晃晃地穿城而过,镜面般的水波中倒映的皆是两岸大山的嵯峨。依山傍水,是中国堪舆学鼓吹的教条,北川不幸,竟然中蛊。此地山与城的紧密度,岂止让人压抑,简直恐怖。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县档案馆大楼瞬间消失,就是因为紧挨的大山滑坡所致,6万卷档案,以及县委县政府众多无法精确统计的生命,统统被废墟和崩塌的山体掩埋。一个多月后,抢险部队将档案重新挖出,经过几年努力,4万卷受损较轻的已获清理,但还有2万卷岌岌可危,其中最棘手的,是大约3500块“纸砖”,水淹土埋重压,粘结成块,难以复原。

  一个偶然的机会,北川县档案馆得知闵行同行攻关揭裱已告成功,遂将其中4块“纸砖”送来,皆红军与川将刘湘的“高龄”档案。闵行方面以独门秘笈慎待之,果然如愿将板结的“纸砖”分离开来,一页页恢复独立,残损部分再灌以纸浆,手工修补,完整平复如初。

  值得一提的是,鉴于5·12的惨痛教训,重要档案异地备份的动议,在经过多年徘徊之后,终于始告落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专版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健康大讲堂
   第B04版: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B06版: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7版:康健园/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B08版: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9版:运动汇
   第B10版:体坛轶事/运动汇
   第B11版:运动汇/风云人物
   第B12版:热点聚焦/运动汇
   第B13版:运动汇/域外传真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文物上刻字与国民自信
北川地震受损档案返乡记
死得好看一点
文博世家的传奇故事
碰车奇遇
有种勇敢叫攀假山
今宵灯谜
“霉”来掩去护颜秘诀
新民晚报夜光杯B15北川地震受损档案返乡记 2013-06-03 2 2013年06月0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