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雨水多了起来,这些天气,忽然阳光透过了云层刺眼地亮了,忽然又是雨点哔哔啵啵地打下来,人说这就是长菌子的天气。《庄子》里说的“朝菌不知晦朔”,不知道所说的是什么菌?在黔西南这里,此刻就是食用山间野菌子的季节了。“菌子”的说法是方言,是山区别有的一样美味。
首当其冲的就是鸡枞。也不知道这个名字是如何来的,云贵交界的地方都这么喊,或是鲜美可比鸡汤?吃法多见的有两种,一是做汤,一是油炸。前些天去万峰林景区,当地农民路边自发形成了个小集市,卖些时鲜蔬果。一老太太篮子里装了满满一篮红李子,旁边放着两朵灰白色的鸡枞。和她磨牙一下,鸡枞10元成交。回到家里,慢慢洗净沾着的黄泥,按照本地的做法,放入西红柿、切薄片的嫰绿南瓜,新鲜肉捏成的丸子,佐以些许姜蒜,和鸡枞一起煮成一大碗汤。随意而轻松的烹调,便是极鲜的味道。我突然想起了以前在上海时姨外婆说的一句话,脱口而出:“鲜得来眉毛都要落特哉!”
作为时鲜,鸡枞价格和美味成正比。今年至今听到的最高价格是180元一市斤。当地人对鸡枞还有另外的一种吃法,就是放在油里炸干。到秋季鸡枞大上市了,不怕辛苦,买来许多,花上很多功夫洗净,放到油锅里慢慢炸到一定时候,就连油连鸡枞放到坛子里贮存起来,吃面条时夹上一箸相佐,面条美味指数也即刻上升了。只是我更喜欢做汤的天然与清香。
鸡枞的颜色灰白,在这个季节市场卖菌子的摊位上还有其他品种的菌类。在我以前得到的知识里,似乎颜色鲜艳的野菌有毒不能吃,灰的黑的才好。但事实好像不完全这样。清塘菌盖子上斑驳的绿色,乔巴菌有黑、黄、紫、红几种。奶浆菌就是单一的咖啡色,但口感不如前几种。我曾斗胆买过一次紫色的不知名菌子,切开雪白,吃来鲜美嫩滑,虽惴惴不安了一会,终究无事,突然就有点懂了吃河豚的人。
因为每年医院急诊科都会收治食菌中毒的病人。老公谨慎,一次我从市场上买了些菌子回家,他不放心地拖着我拿了去了婆婆家,让她老人家检查一下,是否都是可以吃的。其实给婆婆帮厨多了,我也懂得一些,买的时候就认准识得的乔巴菌清塘菌奶浆菌几种,其他不认识的一律不要;回来清洗干净了,切成片,先在开水里煮一煮;同时放些切成片的大蒜瓣,如果大蒜变黑了,就是吃不得的,反之就没问题了。
菌子的吃法主要是爆炒。与之搭配的就是花椒、辣椒、大蒜。食用菌子的季节花椒也结子了,用的是新鲜的绿花椒,和叶子一起摘来的,炒时就放一串。辣椒怕不辣,要选当地产的小辣椒。油锅烧烫,先放下花椒串,再放辣椒,略炒,把切片煮后沥去水分的菌子放入,最后放些蒜、盐起锅,一盘炒菌子迅速就完成了。菌子入口幼滑,鲜、香、麻、辣,这是地道的本地口味,不如著名的菜系名扬四海,却是每到这季节当地人都心心念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