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新民环球
     
本版列表新闻
精神疾病患者枪击案频发反映保健体系问题多~~~
精神疾病患者枪击案频发反映保健体系问题多~~~
精神疾病患者枪击案频发反映保健体系问题多~~~
精神疾病患者枪击案频发反映保健体系问题多~~~
精神疾病患者枪击案频发反映保健体系问题多~~~
     
2013年08月22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精神疾病患者枪击案频发反映保健体系问题多
美国:病院大批关 社区未接上
唐昀
■ 美国民众悼念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遇难儿童  图GJ
  文 / 唐昀

  近年来,美国发生多起精神疾病患者枪击案,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去年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尤其令人震惊:20岁青年亚当·兰扎在枪杀26人后自杀,受害者包括20名一年级小学生和兰扎的母亲。

  经调查,兰扎患有人格障碍,但事前没有人注意到他的暴力倾向。此案促发美国社会对精神卫生保健体系进行反思,奥巴马总统也呼吁:“是时候让精神疾病走出阴影了。”

  保健体系不健全

  大量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现行精神卫生保健体系脆弱不堪:只有四成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得到治疗;现有公共医疗机构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的病床数量仅为50年前的5%;2009年以来精神卫生保健体系共削减国家级基金43.5亿美元;囚犯中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比例高达20%;住在救助站的成人中四分之一患有严重精神疾病……

  当然,人们并非呼吁重返50年前的体系,那个年代,许多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被长期关在精神病院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府关闭大批精神病院,并有意建立社区治疗体系,试图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问题是,社区治疗体系一直停留在计划中,从未成为现实。因为这个项目建立在优质社区基础上,追求优质治疗效果,相比直接把患者关进精神病院,成本要高很多。

  密歇根州立大学精神病教授、前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负责人弗兰克·奥克伯格说,尽管如此,精神病院无论对病人还是雇员都有很多负面作用,应当关闭。

  除了病床严重不足外,极少有公共项目为濒临精神崩溃的危险病人提供支持或预防性看护。病人家属只能眼睁睁看着亲人一步步滑向深渊却一筹莫展,尤其是当病人不认为自己有病而拒绝帮助时。

  “精神卫生体系与其他卫生体系不同,除非病人陷入精神危机,否则不会进行干预。”国家精神疾病联合会政策和法律事务负责人罗恩·霍恩伯格说,“眼下早期鉴定、干预和持续看护尚未普及,如果等到病人出现危机后才进行干预,可能付出惨痛代价。可这就是美国多数地区精神卫生保健体系的现状。”

  强制治疗惹争议

  对很多精神疾病患者的亲属来说,最大的困扰是要不要让患者接受强制性治疗。

  一些州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性治疗设有前提:只有当病人对自己或他人造成实际伤害后才能强制送医。因此,许多家庭成员被告知,如果他们认为病人确实亟需治疗而病人自己不愿就医,那么他们最好的选择就是编造患者伤人的谎言。

  另一些人则认为,强制性治疗常常没有效果,只会让病人和家人、朋友关系日益疏远,现行的高门槛合情合理,放松标准可能侵犯民权。

  每当发生类似桑迪胡克小学的枪杀案件,要求修改法律、放宽强制性治疗标准的呼声就会异常高涨。但《精神卫生法》法律顾问伊拉·伯尼姆认为,这个问题无关法律,而是精神卫生保健体系自身的问题。精神疾病患者中只有极少一部分是危险分子,要在他们做出错误行为前就分辨出来,难度很大。

  事实上,研究表明,患有精神疾病者往往更容易成为暴力受害者,而非实施者。伯尼姆和许多精神卫生社团成员支持对病人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并建立有据可查的病历。

  现在,越来越多项目采用“外展社区治疗”理念,即由专业团队对病人提供心理辅导、危机干预、生活技能培训等服务,将医院职能转移到社区,打造“没有围墙的医院”。

  在这场是否该对精神病人实施强制性治疗的大辩论中,E·富勒·托里是另一阵营的主将。他是“治疗倡议中心”创始人,著有《非理性辩护:美国治疗严重精神病的失败危及公民》一书。他从1987年起汇编由精神病患者导致的“可预防悲剧”数据库,据他统计,仅过去10年就发生近4000起案例。

  他认为,社会舆论导向过于偏向公民自由,人们太过关注精神疾病患者的权利,却忽视其病情恶化可能带来的危险,而病人又对病情发展一无所知,拒绝接受治疗。

  他说:“必须扫清法律障碍,这样才能在未征得病人同意的情况下、在病人做出可怕事情之前,对其行为进行评估。而且得有充足床位,现在的床位数量低于最低需求。”

  帕蒂·萨克相信,有时采取非自愿性措施是必须的。她的女儿丽萨从19岁起出现精神病症状,至今已有17年。丽萨时常伤害自己,曾流浪街头,遭遇强暴和殴打,多次因吸毒过量或精神极度紧张被送进医院。但她不愿治疗,因为药物有副作用,会让人发胖。

  萨克无力说服女儿自愿接受治疗,只好于2002年诉诸纽约法庭,获得一纸判决,对女儿进行“辅助性强制门诊治疗”。

  治疗对丽萨起了作用,在医生帮助下,她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梦想上。她开始教孩子们游泳,这是她从小就想做的事情。她的生活逐渐走上正轨,对自己的病情也比较清醒,知道何时可能又要发作。

  试让患者“软着陆”

  不过,“辅助性强制门诊治疗”并非对每个人都有效。纽约剧作家安受精神疾病困扰多年,对她来说,住院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

  今年6月她去医院看病。医生诊断她正处于精神危机中,立即安排她住院。整个过程中,她一会被推进心理治疗室,一会被送到药房,陷入混乱和恐惧。尽管她知道自己不应该独处,但还是悄悄结账出院。

  她去了纽约联合广场附近一处普通排屋,那里是“纽约城降落伞”试点项目开设的两家“间歇中心”之一,专门为处于危机中的人们提供心理支持。在这里一切都是自愿的,没人强迫你吃药。中心宗旨是:以人为本,将病情遏制在发作早期,让病人实现“软着陆”,就像项目名称所说的“降落伞”那样。

  “它为接近危机的精神病患者提供了住院之外的另一个选择。”纽约健康和精神卫生部助理专员特里什·马尔希克说。

  “降落伞”项目得到美国医疗保健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一项联邦创新基金资助,另外还有8个合作方提供赞助。马尔希克认为,中心最大特色是工作团队的人员组合,每个团队包括一名社工、一名心理医生和一名受过专业培训的精神疾病患者。他们对访客的痛苦感同身受,能更有效地帮助访客走出危机。

  安说,“间歇中心”是她的理想之地。“我有自己的房间,一个私人衣柜,一间独立卫生间。我知道自己的行李在哪里,如果要离开随时可以走,我感到松弛。”

  “自主决定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让一个人有尊严,成为自己的主人。”中心心理辅导员大卫说。他是一名精神疾病患者,对住院治疗和精神卫生保健体系有切身体会。

  纽约健康和精神卫生部项目经理杰米·耐克尔斯说,眼下这还是一个试点项目,如果评估结果令人满意,希望它能进入国家医疗补助服务系统,不再仰仗联邦基金扶持。从目前运营情况来看,中心每天每人的运营成本是272美元,仅为纽约精神病院的三分之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市场之窗
   第A26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A27版:市场之窗/家电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5版:新民环球
   第B06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7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08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9版:新民楼市
   第B1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1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12版:地产资讯·广告/新民楼市
   第B13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14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15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16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17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1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9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1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2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3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广告
   第B24版:广告/新民楼市
热点锁定
本期导读
美国:病院大批关 社区未接上
美国近年主要精神病人枪击案件
本刊主编
新民晚报新民环球B05美国:病院大批关 社区未接上 2013-08-22 2 2013年08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