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橘北枳。环境变了,味道变了,事物的性质似乎也变了。
变,可以变得更好。
纽约曼哈顿中部,“西安名吃”店铺常常门庭若市。记忆中的西北市井小食漂洋过海,成了纽约上班族的香饽饽。在“大苹果”的街头小巷,曾试过夹着酸黄瓜,抹着芥末酱的热狗;也尝过从土耳其蔓延到世界各地的烤肉卷。对于当地人来说,这些随处可见的移动小食摊位,已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来的肉夹馍,显然算是时新货,且带着中西共通的元素——西安三明治。快节奏的大都市,午餐多快好省是王道,再加上一点异国元素的好味道,“西安名吃”不火也难。
这则报道,已引发多家国内媒体的图文转载。甚至有专业的经济类报刊为这户“灵机一动”的中国移民家庭算了一笔账:四家外带门店,一家堂吃餐厅,3美元肉夹馍,8美元一碗面,保守估计曼哈顿中心的门店年客流就有14万人次,收入至少110万美元。小生意,搞大了。
变,也可以变作“坏事”。
在中国,阿姨大婶们在小区、公园、街道上和着录音机里的音乐,或摇扇起舞,或扭腰踢腿,如是热闹的排场,清晨一回,傍晚一遭,常有外国游客饶有兴趣地拍照留像,这算得上是中国式的“老有所乐”。然而,转移阵地到纽约,便成了“扰人清梦”。根据美国《侨报》报道,布鲁克林的日落公园里,华人舞蹈队因为音乐扰民遭人投诉。英语能力有限的阿姨大婶们被铐到了警察局,并接到法庭传票。
外国的很多公园都是免费开放,一片苍翠掩映一池清水,三五鸽群闲庭信步,有人读书,有人跑步,有人遛狗,有人发呆……各自休闲,却各自守着“不打扰他人”的底线。华人舞蹈队显然有些“水土不服”,这是文化礼仪和生活习惯的水土不服。
肉夹馍来到世界大熔炉,赚得钵满盆溢。虽然环境变了,但其通达人意,顺应地利,就是好买卖。而舞蹈队的飞来之祸,却似伍迪·艾伦《迷失东京》的现实版,在生活的过渡中,一出文化跨越的失败。
移植遇上变通,便可达意。下一次,若是将训练有素的华人舞蹈队拉入露天社区音乐会一显身手,惹来的一定不是官非,而是欣赏与喝彩。至于再游纽约时,我也一定会留意,是否会转角遇见肉夹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