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记者调查后却发现,能把“散养”坚持到底的“零起点”家长寥寥无几。不少家长在孩子进入小学后,受到外界影响也不得不送孩子加入课外补习“大军”。
顶不住压力只能报班
“在小学二年级之前,我们一直崇尚愉快教育,想要让儿子有个快乐童年,因此,从小就没有给他施过压,更别说上英语课或逻辑思维课。通常,别人在弹钢琴,他在公园里抓虫子;别人在练口语,他在跟我们大人去打球做运动。”冯先生说起给儿子创造的快乐童年,仍不免有些自豪,但这种“散养”的情况却在去年升入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戛然而止。冯先生说,随着周围的孩子参加的课外课程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总是“劝”他需要补一补了。“我太太先‘倒戈了,几次说要给孩子‘加餐’,而且孩子也好几次回家后闷闷不乐,他说班里在外上课的同学笑他什么都不懂。”最后,冯先生无奈之下,只能也给儿子在校外报上了英语和奥数课程。
相比冯先生,岑先生的选择可能有所不同。同样是“散养”的童年,同样是进入小学之后接受了来自周围家长、社会环境的压力,他最终选择给女儿转学去了一所学校的国际班。“女儿从小唱唱跳跳、玩玩乐乐惯了,我不希望她成长中承受太大的学习压力。我早计划好了要送她出国的,不如提前送去国际班适应一下,也提升下语言能力。”
学校要帮家长去焦虑
“养孩子,千万不要着急。与其拔苗助长,不如激发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未来发展才更有潜力。”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校长盛裴说。现在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零起点”,本质是要按学生的身心规律、年龄特征来学习,每个孩子学东西都有年龄最佳期。“但在整个社会浮躁的风气之下,家长很容易迷失,也很容易跟风。一个家长慌了不要紧,但如果是一群家长都慌了,都病急乱投医‘瞎补课’,那么提前学习的风气就盛行起来。”
盛裴说,在这种风气下,最倒霉的其实是孩子,刚刚踏进学校就被学业压力压着,会厌恶学习。“作为专业机构,学校有责任多和家长沟通,包括请有经验的家长来做演讲,用儿童成长规律与家长一起探讨和达成共识,去除浮躁心态。”
不过,盛裴认为,“零起点”并非“零准备”,与其知识的过度储备,不如更多关注孩子的行为规范、待人处事等,帮孩子练正确的书写姿势、教孩子与陌生同伴交朋友、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作息时间;其次,“零起点”的家长即使遇到外部压力也要先调整心态,告诉孩子虽然暂时在成绩上比不过其他同学,但在旅行和运动等活动中收获到的体验同样很重要。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