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王震坤
小民百姓的果腹之举是自力更生熟门熟路的家烧,常态的美味选择是便捷的街食。
所谓街食者,就是沿街开着的吃食铺子,它不同于楼堂馆所等会客宴请奢华地,没有宽敞精致装修的奢华店堂,更不会有名厨掌勺、高级食材聚集轮番作秀,绝大多数是半到一开间门面,两三个员工,经营着单一的吃食品种。这些店卖出的吃食,大都可以立马提溜着路上吃,或者带回家。最多也就是在店里设一二或三四个简易座位,让那些买了食物却又没有边走边吃东西习惯的客人,可以坐下来将刚出炉正热乎的吃食吃掉。以前这种街食店最常见的是熟肉铺、包子点、油条烧饼摊、冷饮柜台。现在,随着大量的流动人口将自己家乡的小吃美味带往各地,再经融合分化,品种变得越来越多,有煎炸、蒸煮、烧烤、汆烫、炖煲、腌卤不一而足。因为是经营单一品种,成本容易控制,价格订得实惠,再加上家家多少都有点调味的绝活,街食是最为小民百姓喜欢的美食。台北小吃夜市就是这么来的。在大陆,这样的街食虽多,但要有个兴旺发达的前途,还有很多事要做。
我观察过住家附近一条两百来米的道路,以前开着许多小型的服装店、鞋店、箱包店和手机眼镜店,中间只嵌一家面馆。现如今清一色变成了一条街食主义者的道路。更有意思的是,你在这条路上看到的铺面比实际遇到过的店家差不多少二分之一,原因是不少铺位会在一天的不同时段变换出卖不一样吃食的店。比如早上卖生煎包子的店吧,到了傍晚时分就成了卖烤鱼的了。卖大饼油条的,到了午饭时分,立马变成出售啤酒鸭的。卖半成品扬州狮子头的,到了夜里,就卖异地打工的情侣们喜欢的各色烤串麻辣烫了。更加令人困惑的是,看上去非常完整的面馆,牌子还在,可是仔细一看,已经被分割成非常小的一个个块面,有卖盒饭的,也有卖老鸭粉丝汤的,还有卖木桶饭的,更有卖羊肉羊杂的。你不要以为这些都无证摊贩的小打小闹,其实每一家店铺都有响当当的牌子,有的还是全国连锁,在让你提着走的食袋上和固定店招上,都有公司全称地址电话。我曾经试着打通过一个买炸鸡排的电话,里面的接线员非常客气地问我需要什么帮助,是否需要送货上门。若同一店铺在不同时段翻牌,店招上就有并列着两家的店名,还附着每家店不同的营业时段。这样高效率利用店铺的方式以前在日本和香港见到过,如今在上海也遇到了。对小民百姓和政府来说,这都是有利的大好事,既便民惠民,又增加就业税收。
然而,我最终还是没有勇气去尝试所有的这些看上去非常诱人的街食。原因很简单,以往的几颗老鼠屎早已坏了一锅粥。有人用地沟油做煎炸,我就会怀疑同样价格的食物是否也用了地沟油。有人用病死猪肉做过包子馅儿、肉丸子,我也会怀疑同样价格的包子馅儿肉丸子是什么肉做的。所以,尽管,常常看到一些小铺排着长长的队,有不少食客还是转了几趟车斜穿整个市区来的,但我至今还是只信其中一两家明文告示绝不用地沟油、不用防腐剂等添加剂的。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一个行业不仅应该有一个行业的道德,更应该形成这个行业相互监督和自律的行风。否则只要有少数人想着赚昧心的快钱,结果就会坏了整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