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食物会让人的吃相变得瞬间斯文起来,那就是阿娘的汤团。阿娘是我高中时同学张伟的祖母,一个地道的宁波老太,做得一手地道的宁波汤团。据说人要出名15%是靠专业水准,85%要靠其他因素,阿娘的汤团之所以在我们同学间享有“盛名”,大都源于张伟的人缘。
那时候,每到元宵时节,张伟就怂恿我们几个好朋友:想不想来我家吃阿娘的汤团?阿娘做的汤团,一只一只晶莹剔透,皮薄得仿佛轻吹欲破,黑洋酥的馅若隐若现,捧着这样一碗“珍馔”,平日里我们几个嘻里哈啦的小巴辣子便不敢孟浪,下勺也变得轻慢起来,轻轻地撩起,慢慢地送入口中,未及启齿,一股子甜甜的香糯味道顷刻弥漫开来。
阿娘汤团做得好吃,人也生得好看,想必年轻时就是一个大美人,精致的五官、小巧的身段,像极了老上海影星上官云珠。她用宁波话招呼我们“吃呐,吃呐,多吃几碗。”眉开眼笑的神态,热情的待客之道,让我们嘴里心里都是甜滋滋的。
或许是一脉相承的缘故,张伟在班上学习成绩并不出挑,却是出了名的好人缘。若是有同学对他说,张伟,啥时候也请我吃上一碗你家阿娘的汤团?不管是真还是玩笑,他都会说,好,好哦!他这个“好”字绝不是敷衍,而是认真兑现的,在待友之道上,他有着和阿娘一样的热情和诚恳。凭着这样的好人缘走上社会,张伟现已是IT行业的一名老总,有着更多生意场上的朋友关系需要花时间去经营,然而,他依然是维系我们同学间三十多年纯友谊的一条主线。去年家人为他置办了一场颇具规模的50岁寿宴,前来道贺的宾客有百余人。主持人在台上说,有请张伟的“四人帮”代表上台贺词,我自以为是地站起来,岂料,其他的两个桌面上都冒出了“代表”。主持人又说,请张伟的“铁三角”站出来,居然也“窜”出了好几组三人行,原来,从初中、高中、大学,以及工作过的单位,甚至儿时的发小,在他人生每一个历程中都有这样亲密的组合,突然觉得张伟的人缘像极了阿娘的汤团,有一种糯糯的粘性,有一种弥漫开来的亲和力。
餐桌上最后一道压轴甜点便是宁波汤团,只听邻桌的几位客人在说,这样的汤团哪能和阿娘的比,阿娘的宁波汤团才是最正宗的。想必他们也一定吃过阿娘的汤团,想必在张伟的好人缘中,阿娘的汤团绝对是一张“笼络牌”。只可惜,阿娘已经看不到这个场面了,她老人家已在几年前离世。阿娘可是心平气和、波澜不惊地美到了93岁,称得上是仙逝了。
光阴荏苒,我们与张伟一起走进了天命之年。吃着眼下的汤团,想着的还是当年的情形:木格子的窗户透进暖暖的冬阳,正午的时光,我们坐在张伟的家里,看得见灶披间阿娘在忙碌的身影,沸水煮着汤团翻滚着顶起锅盖发出“哧哧”声响,时不时飘来的阵阵糯香。阿娘的汤团岂止是美味,还有着一份温馨、一种“屋里厢”的气息,而今更有着我们心中难以释怀的“致青春”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