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引力》(Gravity)上映以来,尽管评论两极分化严重,但大家公认其视觉效果超一流,就连创造出潘多拉星球(《阿凡达》)的卡梅隆也惊呆了。无论是开场16分钟的长镜头、碎片撞击还是真空腾挪跳跃,都把近地影像艺术彰显到极致。无疑,此片继承了《2001:太空漫游》和《阿波罗13号》的伟大传统。
可是,争议也由此而来。影片除了前半段展示出乔治·克鲁尼的魅力——尽管宇航员纷纷表示他纯粹是在用生命去胡闹——基本就是女演员布洛克的独角戏,甚至台词都不多,更不用说情节了。不少人看得想睡觉,因为全部的特技就是为了撑托不到十个字的故事内容:“出事了!你快跑!成功了!”如此说来此片着实无趣,平铺直叙都嫌单调,遑论丝丝入扣。
当然也有人看得泪流满面。有些是被克鲁尼帅到的,有些是被他的牺牲感动的,也有的是被女主角的精神震撼的。面对寂静的广袤,库布里克选择了隐喻和意象,汤姆·汉克斯带领一群宇航员热热闹闹玩励志,而《地心引力》却只让布洛克一人独自面对整个宇宙,甚至连无线电通信的手段也剥夺了:她处身的世界除了绝对的冰冷,只剩下冰冷的绝对。
正是这种静穆庄严的冷酷才让人体会到什么是终极的无力感,它比死亡更可怕,让人在自然法则面前暴露出彻底的无能,一切情绪、感受甚至求生意志都被它碾得粉碎。当布洛克失去平衡不停打转时,生死界限第一次以压倒性的气势横亘在观众眼前:一头是宇宙最美丽的星球,它仿佛触手可及,另一头则是浩淼星海,它比一切深渊都难以想象,而视线就不停地在生死间交替。可是,也正是这种冷漠才使得任何打破死寂的东西都能点燃灵魂。即便永恒的自然力量可以摧毁人的意志,但人仍能够靠心中的另一种永恒与它对抗,那就是再次获得勇气的可能性。
布洛克就这样坚持下来,并用蛙跳战术和最后的关键一抛——感谢牛顿定律和动量守恒——抓住了缓缓坠落的“天宫”。自从美国和欧洲的空间站被卫星爆炸的“连锁反应”摧毁后,人类最后一个太空岛屿也回家了。也许导演并不是暗示人类宇宙阵地全线失守,但这个结局仿佛表达了一个神谕:自伊甸园事件之后人类就总是不满足神赐的东西,甚至妄图获得上帝般的创造力,大多都失败了,少数成功者则会被万世景仰。发现和利用引力的故事也不例外。
正如布洛克最后说的,降落的结果不是粉身碎骨就是创造传奇。天宫的碎片如流星般陨落,仿佛圣经启示录里预言的末日战景。女主角沉入海底又挣扎出来,是新生,也是在宣告胜利。然而这场胜利代价太大,更像是人神之战的一场平局:理性和勇气是人类的荣光,其永恒不灭堪与大自然匹敌;生存方式则是人类的限度,无论如何突破,人都无法达到绝对的无限——所谓Gravity,正是两者完美结合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