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心理·调查/康健园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2月0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极端行为读出孩子内心的危机
朱 砂 廖丽娟
插图 孔雀
  ◎ 采 访:朱 砂

  ◎ 专家支持:廖丽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心理咨询师考评员

  专家调查档案

  学习压力大、受困于人际关系、家庭不和睦……这些看上去“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竟成为一些青少年自杀的导火索。当很多人在叹息现在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差,个性太自我时,心理专家却提醒,发生自杀行为的孩子内心也许早已陷入危机,只是,没有被身边的家长、老师及时察觉和有效干预。

  【事件回放】

  小刘今年14岁,日前,开学后仍旧不肯上学的他被妈妈说了几句后,发起了脾气,拿来一瓶“敌敌畏”当着妈妈的面喝了下去。小刘的妈妈第一时间将他送到了医院。小刘妈妈称,就在儿子喝下农药的前一天,曾表示想要买一部iPhone5,由于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小刘很生气。第二天,再度遭到母亲数落后,当着妈妈的面喝下了“敌敌畏”。

  妈妈平时对小刘无比娇惯,非但自己不主动管束,丈夫偶尔管教,她也常会百般阻挠袒护。而小刘的爸爸却因为常年在外打工,很少有时间和孩子接触,发现小刘做错了事情,也不管是什么原因,先是暴打一顿再说。就在几天前,小刘在索要手机未果后,父亲就曾表示过要让他退学。 

  (来源:中国新闻网) 

  极端行为背后

  是孩子内心的危机

  在搜索引擎里键入“14岁男孩索要苹果手机遭拒喝农药”,会得到不少的搜索结果,稍作留意就会发现,在新闻及相关的评论中,很多人都会把关注点聚焦在“苹果手机”、“孩子用喝农药自杀进行要挟”,以及“孩子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似乎很少有人会想到新闻中的这个男孩本身可能存在着心理困扰,很少人会想到,用自杀的方式来面对“得不到”,看起来是一种要挟,但那个使用这种要挟方式的孩子内心可能是巨大的无望和无助。

  上海市儿科医院与上海教科院普教所做过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上海市8个区2500名中小学生中,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其中自杀未遂者达到1.71%,有24.39%的孩子曾有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其中,曾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人数达到15.23%,但绝大多数的父母对此一无所知。

  新闻中的这个孩子,是因为得不到苹果手机而想到自杀,还是因为本身内心就存在着一些无望和无助的情绪,因为这个事情的激发成为了他冲动喝下敌敌畏的导火索,因为没有更多的信息我们无法得知。但廖丽娟提醒说,“面对青少年的问题,不要只是去批评教育的失误。有哪对父母是完美的呢?谁都难免出现教育上的失误。如果只是带着道德评判的标准去评判事件的对错,而没有走到孩子的内心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忽视了他可能存在着一些无望的情绪和消极的念头,甚至自伤的行为,没有能及时采取可能的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那么这样的悲剧事件可能会一再发生。今天可能因为一个手机,明天可能因为与同学争执,后天可能因为考试成绩……我们无法保证每次都有人能及时出手救下有自杀行为的孩子。”

  与暴力行为相伴的孩子

  容易有自杀行为

  心理学关于自杀危机的一些研究发现:危机意味着当事人企图用永久解决的办法来面对一时的问题。人们常认为自杀是有计划的,事实上,大部分的自杀行为都是一时的冲动,起念于10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往往是:失恋;失望或被拒绝;被欺负或被欺骗;触犯了权威人士(如学校的老师、警察),不知道或害怕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所爱的人或者某个重要的人死亡;与家庭成员有矛盾;家庭中存在问题;在考试期间,对自己有高要求;与朋友、恋人分离;人际关系、社会、工作或财产的丧失;很严重或晚期的身体疾病;可以使生活轨道发生重大变化的伤害,如父母离婚等。

  新闻中的小刘遇到的问题就是他与家庭成员有了矛盾。据媒体报道,小刘的爸爸对他通常是暴力简单的方式,而母亲则比较溺爱。廖丽娟分析说:“如果苹果手机真的对小刘很重要,当他看到一向对自己比较依从的母亲都拒绝了自己的要求,他可能的理解是,真的没有人再满足和爱自己了,还不如死了算了。”

  心理学研究发现,被简单暴力对待的孩子相对来说自我的评价比较低,容易觉得自己本来就不重要,因为那么亲的人都会随意践踏自己的身体,那么他要去掐断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相关的研究还发现,孩子与暴力行为相伴,以及孩子容易得到致命的武器,是容易导致孩子自杀的家庭环境因素。而在这个事件中,小刘从小就被暴力对待,还那么轻易就能拿到农药。这两个危机要素都具备了。

  孩子的情绪行为异常时

  给予尽可能多的陪伴很重要

  对于可能存在自杀危机的青少年,我们该如何识别并及时地给予干预措施?廖丽娟给出了一些参考指标。

  过去曾有自杀的意图的,当前具有自杀的念头(想法)、尝试和计划的孩子——比如新闻中的小刘——需要家长监护和陪伴。精神失常,尤其是情绪失调(如极度抑郁、躁郁症)和控制系统失调(如行为失调)的孩子往往容易离家出走甚至自杀。身体上遭受虐待的孩子常会因为对自己的评价偏低,而容易自弃。此外,因为一些压力事件而产生强烈的无望感和无助感的孩子;个性中有易冲动和侵犯性倾向的孩子;有隔离感,感觉被其他人孤立的孩子,都是需要被更多关注的。

  廖丽娟提醒说,老师和家长需要更多地关注那些存在抑郁问题的青少年,如果孩子经常显得无助和没有精神,就需要考虑孩子是否存在着抑郁,并有着潜在的自杀风险。当孩子在行为、交朋友和个性方面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时——如集中还清东西,把自己珍爱的物品或宠物突然送人——家长和老师要意识到这些行为可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那些生活习惯和外表明显发生变化的孩子——比如突然不在意自己的服饰或突然很在意自己的外表;以及情绪突然有很大变化的孩子——突然变得有侵犯性或变得对什么事情都无所谓了等等,都需要家长和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这些外在的变化,很可能反映出孩子内心正在经历剧烈的冲突,需要来自外界的支持和帮助。这时候,尽可能多的陪伴是很重要的,也可以请专业人员来为孩子提供帮助。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心理·人际
   第B06版:心理·调查/康健园
   第B07版:康健园/心理·情感
   第B08版:幸福之门/专版
   第B09版:运动汇
   第B10版:域外传真/运动汇
   第B11版:运动汇/风云人物
   第B12版:热点聚焦/运动汇
   第B13版:运动汇/热点聚焦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得体地说话
从极端行为读出孩子内心的危机
新民晚报心理·调查/康健园B06从极端行为读出孩子内心的危机 2013-12-09 2 2013年12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