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法华古镇牡丹盛(下)
朱少伟
■ “法华遗韵”仿古石牌坊
■ 上海中山公园保存的法华镇老石桥
■ 法华镇遗址的“牡丹石”
  ◆朱少伟

  据考,负有盛誉的山东“曹州牡丹”,当年可能也对“法华牡丹”产生过一定影响。至乾隆、嘉庆年间,法华镇成了观赏牡丹胜境,“每逢谷雨春和候,只听人人说法华”;牡丹研究专家计楠在《牡丹谱》中收录百余种牡丹名品,而“法华牡丹”就占了四十八种。法华镇最独特的牡丹,首推曾入载《清异录》的“白雪夫人”,它白似云雪,洁若纯玉,难怪丁宜福的《申江竹枝词》云:“法华花事爱留宾,障目浓堆富贵香。红紫浅深夸名种,就中最赏雪夫人。”至于极雅致的牡丹,应属专供室内点缀的“堂花”,张春华的《沪城岁事衢歌》述及:“牡丹之属,腊中故未开也。灌园者为密室列于中;炭温之,毋壮热,一室中融融然有春气,数日后即放苞矣,名‘堂花’。”若论栽培规模,则李氏的东园独占鳌头,该园“尤多异种”,罗致的牡丹最名贵者为“紫金球”、“碧玉带”,其他珍品尚有“瑶池春晓”、“平分秋色”、“太真晚妆”、“燕雀回春”、“瑞绿蝉”、“绿蝴蝶”、“猩红娇”、“泼墨绿”、“范阳红”、“雪塔”、“玉版”、“祁绿”、“姚黄”、“紫磬”和“霞光”等数十种,有些“可值万钱”,怒放时“五色间出”、“大如盘盂”,“游赏者远近毕至”;为此,吴翌凤的《东斋脞语》谓:“法华牡丹,李氏尤盛,胪陈多种,拟作《沪城牡丹谱》。”

  “法华牡丹”的名气也传到海外,如在1843年至1845年,英国皇家园艺协会派遣采集家罗伯特·福琼来上海,引种了一批牡丹,但未能成活;此后,他再度抵沪,终于成功引种了三十余种牡丹。

  正因“法华牡丹”驰誉遐迩,王韬的《瀛壖杂志》发出“法华牡丹甲四郡”之惊叹;秦荣光的《上海县竹枝词》则云:“法华牡丹李氏良,远近人称小洛阳”。

  “名园聚处”的衰落

  从前,法华镇作为牡丹重要产地之一,曾被前人笔记描述成“名园聚处”。颇为遗憾的是,晚清以降这里屡遭兵燹,导致市廛盛况一落千丈,灵秀景观面目俱非。

  因法华镇是上海县城与太湖流域各地之间的交通要冲,近现代遂成“兵家必争之地”:上海小刀会起义时,义军曾挺进法华镇,击败疯狂抵抗的民团,在镇内广誉堂(今法华镇路661号)设后勤机构;太平军三次进攻上海期间,均曾在法华镇一带驻扎,与清兵和民团有过多次激战,戈登统领的“洋枪队”也上阵;1924年秋,齐燮元与卢永祥为争夺上海地盘发生军阀混战,浙沪联军数百士兵曾住进法华禅寺,搞得镇内鸡犬不宁;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军侵占法华镇,大肆烧杀掳掠,百姓遭遇空前的劫难。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硝烟弥漫,法华镇民生凋敝,法华禅寺破败了,观音禅寺沉寂了,多数园林荒废了。

  1958年春,仅存的一些“法华牡丹”因生存空间局促,在填浜筑路时被保留于中山公园,其栽培技术也由园艺师不断口传心授。后来,法华禅寺遗址西边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分部,东边成为服装厂,观音禅寺遗址转让给化纤厂。

  1939年8月出版的《上海研究资料续集》记载:“(东)园在道光年间拆毁后,当地居人仍有栽花贩卖为业的,但仅淡红、深紫两种,价值也就极贱。近来种花的人固然寥落无存,就是花也不易在法华乡看到了。”从中可见,“法华牡丹”在上世纪前期就已不多。

  笔者还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个春日,去法华镇路舅公家做客,老人兴致勃勃地陪同逛街,行至原种德桥位置,他复述了自己早年从祖父嘴里听到的往事:昔日坐落于西镇种德桥旁的“金家馆”烹调颇有创意,据说老板欲招徕更多食客,在“法华牡丹”盛开之际,总会推出“花王宴”,就是在雅间四周放置珍贵牡丹盆花,上的菜肴有“面拖牡丹”、“凉拌牡丹”、“肉汁牡丹”、“牡丹溜鱼片”、“牡丹爆鸭肋”、“牡丹银耳汤”等十余道,色泽艳丽,味美适口,鲜香诱人;东镇的一个点心店更是别出心裁,据说老板为了自创特色,在各私家园林的牡丹即将凋零之际,让员工们去采集花瓣,经过处理再切碎秘制成“糖牡丹”,像撒“糖桂花”那样把它点缀于糕团和汤圆。舅公讲着讲着,突然又吟出当地旧时的一首顺口溜:“仲春时节‘小洛阳’,游人纷尝‘花王宴’;牡丹谢落镇不寂,只缘糕团留芳香。”此言应该不虚,顾仲的《养小录》确实有记载:“牡丹花瓣,汤焯可,蜜浸可,肉烩亦可。”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法华镇路的老宅和商铺还大部分保存着。从1983年开始,许多旧房相继被拆除,大批高楼拔地而起。现在,除了法华禅寺遗址的两棵古银杏,已难寻其他痕迹了,唯有法华镇路凝固着古镇的深沉足迹。

  “法华牡丹”的重振

  上海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即为法华镇故地。虽然“法华牡丹”搬家,但这里并未被抹去传承千年的名花记忆。

  新时期,新华路街道为了延续历史脉络,凸显人文亮点,特意派人赴河南再度迎来“洛阳牡丹”,在沿街绿地大量栽培,并动员居民家庭积极种植;另外,还将“法华牡丹”品种从中山公园引回原地。就这样,法华镇故地牡丹品种迅速达数十个,分为粉、白、红、黑、蓝几大色系,其中较珍贵的有“洛阳红”、“香玉”、“珊瑚台”、“白雪塔”等。从2006年开始,新华路街道每年举办“法华牡丹文化节”,每届活动都有一个主题,让居民在牡丹文化中找到了共同的兴趣,获得了共同的认知。在2010年春,“法华牡丹嫁接术”成功申请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当地老花匠欣喜地向大家演示“砧木挑选”、“消毒”、“切割”、“捆绑”、“沙藏”、“栽培”六个步骤,希望使这一“非遗”绝技走向普通百姓,并得以发扬光大;而安顺路、定西路口的“法华牡丹园”正式迎客时,主题景观“牡丹亭”传递着中国式的美,五百株牡丹盛情开放。“法华牡丹”今又艳冠群芳,这无疑是上海市民的一个福音。

  另外,在法华镇路、香花桥路口,还出现了“法华遗韵”马路景观。这里不仅有仿古石牌坊、雕塑,还复制了四座古桥:一座是木质的思本桥,其余三座为石桥即香花桥、种德桥和众安桥,它们都是当年法华镇比较著名的桥梁。

  摘自《老上海逸闻》 朱少伟 著 东方出版中心2013年11月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法治新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市场之窗
   第A21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A25版:市民文化节
   第A26版:市民文化节
   第A27版:市民文化节
   第A28版:市民文化节
   第A29版:广告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广告
   第A32版:冬令特刊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精华路线/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诗意居住
   第B04版:域外风情/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法华古镇牡丹盛(下)
筱文艳:生我不负淮剧情
国壶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4法华古镇牡丹盛(下) 2013-12-17 2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