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为她写下“活着,再活着,更活着,变成劳动人民的红线女”;周恩来邀请她回到内地,赞誉粤剧是“南国红豆”;性情率直的她还曾“纸谏”邓小平不要吸烟,留下一段段美谈……红线女是中国文艺界公认的一个传奇。50多年前,她凭《卖荔枝》赢得世界青年联欢节的金质奖章。20多年前,她获联合国颁发的杰出艺人奖和表演艺术奖……红线女的感情生活多姿多彩,也多灾多难。儿子马鼎盛曾在某节目上,感慨像母亲这样刚强的女人,“男人最好敬而远之”,感情注定难得圆满。
1 婚姻终是古难全
红线女幼年在广州、澳门读书,外祖父、舅舅、舅母都是粤剧名伶,她从小对粤剧耳濡目染。1941年,红线女随舅母又辗转抵达广州湾。天资聪颖的她在母亲同父异母胞弟靓少佳、妹妹靓少凤等粤剧大师的指点下,锋芒渐露。抗战时期,靓少凤组织一个剧团,到湛江公演。当时粤剧界“四大名家”——薛觉先、千里驹、廖侠怀和马师曾也在这里。马师曾出生于1901年,父亲马公权曾任驻美驻日的大使馆参赞。马师曾自小饱读四书五经,后到南洋拜粤剧名师靓元亨为师,能演、能导、能编,还能“打曲”,从表演到唱腔自成一家。
马师曾与靓少凤的关系也不错,这晚特地去看“抗战剧团”的演出,听到一阵甜美、清亮的嗓音,出场的是个15岁的女演员,温文苗条,漂亮活泼,立即被吸引住了。眼看红线女是个可造之材,马师曾向靓少凤提出借人,结果一拍即合。马师曾因教戏经常有机会接触到红线女,并因此对她产生了情愫,而红线女对马师曾也颇有爱意。于是,两人于1944年走到了一起。可惜好景不长,红线女与马师曾于1955年离婚。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红线女与写下《鸡毛信》、《踏破辽河千里雪》等作品的著名记者华山结为伉俪。那是在北京的一次文化工作接触会上,红线女仔细打量“文革”后复出的华山时,不禁深深惊讶于岁月风霜并未在对方面庞上留下多少刻痕。一位是声震海内外的表演艺术家,一位是叱咤风云的新中国著名记者,隔桌而坐,交谈的话题将决定他们后半辈子的新生活。毕竟,她和华山都不年轻了,都希望这是一次严格意义上的“终身大事”。
而后,多少个美丽的黄昏,红线女和华山在院子里散步,依偎着坐在花径旁研讨红线女代表作《昭君出塞》,策划如何创作新王昭君形象。然而,老天再次不遂人愿。1984年10月,华山肝病突然恶化,胸膈膜下完全失去知觉。此后的近一年里,华山只有头脑是清醒的,两只手还有点感觉。就是病重至此,他仍然坚持写作。常常是华山写好了稿子,红线女拿过稿子读给他听;或者丈夫口述由妻子记录整理,最后文章再由丈夫一字一句地斟酌修改。在最后的日子里,华山常常担心有人要抢走他的笔。总是把笔紧紧地握在手里不松手。红线女看了既感动,又怜惜,便替丈夫缝了一个布笔袋,把笔装上,挂在他的脖子上,直到丈夫逝世。
2 与国家领导人的缘分
1951年,马师曾和红线女曾回广州为抗美援朝义演筹款。红线女感觉到,“新中国对演戏的、搞艺术的人很重视。”一代名伶也好,电影明星也罢,红线女最终选择成为了一个红色艺术家。1955年,因为周总理的邀请,红线女放弃了在香港如日中天的电影事业回到内地。
红线女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是1955年归国参观时,在北京饭店举行的招待会上。红线女惊讶地发现,周总理竟然在饭店门口欢迎大家。第二次则是1956年3月,红线女和马师曾作为广东省粤剧团的成员,进京演出《搜书院》。周总理自己买了戏票,来到位于前门外的大众剧场看演出。演出结束后,周总理特意到后台来看望大家。在后来的“昆曲《十五贯》座谈会”上,周恩来总理提到了粤剧,肯定了粤剧革新的成绩,肯定了马师曾和红线女的贡献,并说昆曲是江南兰花,粤剧是南国红豆,都应受到重视。
1965年在创作革命现代粤剧《山乡风云》时,红线女为了演好一个军人,真的去当兵。滚爬摸打,实弹射击。打步枪,震到她耳朵都要聋了,手枪她可以打到9环。1965年12月,该剧演出后产生极大反响,周总理称赞红线女道:没想到一个弱女子,竟能把革命女英雄演得这样成功。
因种种原因,红线女一度暂离舞台,让她恢复演出的正是周恩来。1970年4月,周总理到广州祝贺三国四方(越南、越南南方、柬埔寨、老挝)首脑会议并举行盛大宴会。周总理听说红线女从五七干校回来,但剧团仍不让她演出,在团里干杂务。他便提出,让红线女在文艺晚会上演出节目。通知发得很突然,跨过好几级、连下了好几条指示。红线女很多年没唱粤剧了,忽然接到任务,她身上一件见人的衣服、一双好鞋也没有,家里的衣服都被抄光了。组织上马上找裁缝,赶工给她做一件衣服。从此,红线女重新获得了演出的权利。
1958年4月,毛泽东主席在广州开会,主要讨论工业问题。这期间,红线女第一次近距离见到了毛泽东。当时她正在中山纪念堂演出《昭君出塞》,忽然听到欢声雷动,才发现是毛主席来了。随后,主席饶有兴致地观看了演出。几天后,也就是1958年4月30日,陶铸夫人曾志来接红线女,说:“主席要请你吃饭。”
半年后,中共中央在武昌召开八届六中全会,红线女随团到武昌演出,又见到毛泽东,遂请他题字。毛泽东当晚便为红线女题写了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以此勉励红线女看淡流言,报效国家。
毛主席还在诗句前写了一段类似小引的文字:“一九五七年,香港有一些人骂红线女,我看了高兴,其中有黄河。他骂的是他自己,他说他要灭亡了。果然,已经在地球上被扫掉,不见了所谓黄河。而红线女则活着,再活着,更活着,变成了劳动人民的红线女。一九五八年,在武昌,红线女同志对我说:写几个字给我,我希望。我说:好吧。因写如右。毛泽东。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一日。”
1988年4月7日是第一次“世界无烟日”。第二天下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选举国家领导人。在主席台上就座的邓小平投票后回到座位,习惯地点燃一支香烟吸起来。台下的人大代表红线女看见了,便对旁边的代表说:“世界无烟日刚过,全中国全世界都大力宣传吸烟危害健康,小平同志为什么烟瘾这么大,开大会还吸烟呢?”马上决定向邓小平提意见。很快,一张字条传到了主席台上主持大会的宋平手里:“请交小平同志!”宋平立即把字条递给邓小平。他打开一看了,上面写的是——“请小平同志不要吸烟。”邓小平赶紧把正在吸着的烟掐灭。此后,主席台上再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吸烟了。写这纸条的是来自广东的全国人大代表红线女。
3 儿子与母亲缘悭一面
“我老了,人也不好看,站得也不好看,但是我的心是最好的。得知首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举办,我高兴得泪水蒙湿双眼,我的心声说不完,唯有唱一段《卖荔枝》来表达。”2013年11月14日,89岁的红线女还站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世纪大会堂的舞台中央,满头银发的她一身红裙,没有拄拐棍,也不用人搀扶,饱含深情地献唱粤曲《卖荔枝》。演唱结束后,全场掌声雷动。而这之前,她已因腰痛,住院了10多天。
2013年12月8日晚20时35分,红线女因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在广州去世。
红线女曾说,小儿子马鼎盛才9岁,她就将他送到了北京读书,他一直在学校里过着寄宿生活,每个星期只是去姨妈家住一天。“我觉得好对不起他。”那一刻的红线女,眉目间写满了歉意、柔软和温情:“你们要问育儿,我可真没什么心得。我走路在看曲谱,吃饭在看曲谱,连去厕所都在看曲谱,有时中午才拿到剧本,晚上就要登台演出,我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我做妈妈做得不够理想。”
马鼎盛与母亲处于“分多聚少”的状态,从香港回广州以后,只有1977年至1989年与红线女一起生活,但也是各自在忙。最近20多年,更是电话联系比较多。作为子女,马鼎盛认为从父母身上最大得益主要是身教,从母亲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受众,知道一定不能够欺台,就是母亲作为演员上了舞台要给足100分,自己做媒体也是要给观众最真实的展示。
母亲对马鼎盛要求严格,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虽然他们家一直都算是比较富裕的,但家里给他的生活费却和其他同学都一样。而在为人处世上,马鼎盛说母亲给自己的主要是身教。“她要求我对业务精益求精,抓住业务永不放弃。”1977年高考恢复后马鼎盛成了第一届大学生,当时选专业时马鼎盛报了中文和历史,母亲很支持。1989年,马鼎盛回香港定居,先后在《大公报》、《文汇报》等众多报刊任职,撰写时事评论、军事专栏等,也曾经在香港电台等电子媒体任职。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在凤凰卫视主持《军情观察室》大受观众好评,被称为民间军事评论家。
今年马鼎盛和红线女合作拍了一部专辑,两人戏里谈笑风生,很融洽。马鼎盛说这可以说是不幸中的大幸,最后时刻两母子还有这么一次舞台交流,他希望新专辑能在最近面世。马鼎盛说其实红线女一直身体不好,但是只要说去做业务,红线女什么病都能赶走,真正做到了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