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康,36岁,马来西亚籍华人,现任东方医院外科医生,中国第一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外籍志愿者。
10月5日举行完婚礼回新房的路上,东方医院马来西亚籍医生杨家康收到老同学的一条短信:“哇!你出名了!刚才在新闻里看到,习主席昨天参加中马峰会致辞时专门提到了你!”杨家康和同在东方医院工作的护士妻子张银艳半信半疑,回家上网看了电视新闻才相信。作为在中国第一个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国际志愿者,杨家康成了中马两国的友谊使者,在两国同时出名了。
杨家康自到中国求学以来,就不间断地献血,累计献血总量相当于两个成人的血量,更难得的是,在他这位中华骨髓库首位外籍志愿者感召下,妻子也报名成为骨髓库的后备军。
“我知道血液重要性”
读中学时,杨家康就参加了学校的义工组织,为义务献血活动服务。一达到献血的最低年龄,他就去报名献血。2001年本科毕业后来到中国继续求学,他仍没改变这个“习惯”:2004年,在天津医科大学报名参加中华骨髓库;2006年起在同济大学读了三年研究生,累计献血22次;从2007年来到东方医院外科基地实习起,开始改献成分血,除了捐献造血干细胞那段时间之外,每月一次从不间断,每次捐献2个单位,是普通人的2倍。即使是在2012年4月捐献造血干细胞后,他也在最低限度的6个月期满后,又立即恢复了捐献成分血。
有人以为杨家康是上了瘾,他憨厚地笑着“辟谣”:“抽血的是最大号的医用针头,扎进去很痛的,不可能会上瘾。特别是捐干细胞前,还要突击制造白细胞,整个人感觉像得了重感冒,腰椎隐隐作痛,还不敢吃止痛药,怕影响干细胞的质量。”那为什么还要不顾家人担心,坚持献血?他的回答很朴素:“我是外科医生,我知道血液的重要性,血库充足了,我们抢救病人的时候才安心。”
“这个小伙子靠得住!”
全部心思都扑在病人身上,连家庭住址都要问妻子,繁忙的工作使杨家康很难顾家,不过,张银艳的家人都知道:“这个小伙子靠得住!”
来到医院采访这天,杨家康正在病房里与住院的张银艳外婆聊天。外婆说,他们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自己和杨家康的岳父母以及杨家康小夫妻俩住在同一幢楼里,杨家康每次回家,都要敲门向她问好,外婆生病住院,外孙女婿更是嘘寒问暖,照顾得无微不至。
岳父母也很喜欢孝顺的杨家康。岳母贲阿姨说,女婿曾烧马来西亚风味的菜肴给他们品尝,其中一道名菜“马来风光”尤其好吃,把空心菜炒得“上了档次”。见二老都喜欢马来西亚风味,杨家康每年回马来西亚,都会带回一箱子的马来西亚咖喱和白咖啡。
岳父张伯伯也说,他们虽然心疼女婿,顾虑献血会影响健康,但女儿女婿都说没关系,他们也就乐得支持。再说,当初接纳这个没房没车的“洋女婿”,看中的也就是他的一颗爱心。
新婚燕尔,杨家康打算和妻子造个“马宝宝”,其实,他们已经有了半个儿子,这就是接受他捐献干细胞的白血病男孩。原本双方是不可以见面的,但男孩的父亲非常想当面感谢恩人,多方打听从安徽找到东方医院,又带孩子一起来参加杨家康的婚礼。如今,孩子的身体恢复得很棒,这也让杨家康更加觉得,自己的坚持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