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她创造了“自由调”
这次和筱文艳同班的小生是何叫天,过去他们两人没有一起演过戏,虽然彼此认识,也只是点头之交。何叫天比筱文艳年长三岁,他出身淮剧世家,名门之后。叔父何孔标是著名淮剧演员,徽班出身,功底厚实,“戏肚”很大,在淮剧界有“淮剧圣人”的雅号。何叫天在十岁时正式随叔父学戏,先学徽剧,叔父看他身材细瘦,便叫他攻小丑,在舞台上经常演《活捉王魁》《一匹布》《韩世忠》等剧目,像“踢球”、“打花鼓”这一类高难度的小丑技巧,他都学得很精;十五岁时改行唱武生,演出《挑滑车》《周瑜归天》《白虎堂》等戏;十七岁时又改唱小生。由于何叫天十岁登台便一炮而红,所以人称“十岁红”。与筱文艳同班时,剧场大门口的霓虹灯上,他挂的是“头牌”,后台老板为了在筱、何之间起个平衡的作用,筱文艳的名字并没有挂在大门口,而是单独挂在售票处,戏称“特别牌”。
想不到这一次同台演出后,艺术的纽带把他们连在一起,解放以后他们又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在《千里送京娘》《女审》《秦香莲》《三女抢板》《海港的早晨》等戏里,多次联袂登台。何叫天所创造的“连环句”成为传世之作。后来,何叫天不唱小生,专攻老生,并且成为淮剧老生的一代宗师。
筱文艳在高升大戏园唱的是《七世不团圆》。这出戏的故事,是讲金童和玉女在王母娘娘面前彼此流露了一点爱恋之情,王母娘娘看到之后怒从心中起,罚他们下凡,投胎七次,每次都不能成婚,这七段悲剧,每一段都是一出戏,按现在的概念来说,有点像系列戏曲。我们现在看到的《七世不团圆》,已经删去了金童、玉女这个大背景,也就成为七个互不相关的悲剧了。这七对悲剧人物分别是:孟姜女与万杞梁、梁山伯与祝英台、郭华郎与王月英、王十朋与钱玉莲、商琳与秦雪梅、韦燕春与贾玉珍、李奎元与刘瑞莲。
筱文艳在“高升”唱的是《七世不团圆》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出戏,淮剧叫《梁祝哀史》。筱文艳饰演祝英台,何叫天饰演梁山伯。戏路是熟的,依然带有幕表色彩,演员可以任意发挥。兴许是此时的筱文艳在精神上已经获得了自由,这种难能可贵的自由激发了她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就是在《梁祝哀史》的演出中,她创造了“自由调”。
这是在1939年的秋末冬初,时年筱文艳十七岁。
筱文艳在创造“自由调”时,借重主胡高小毛、司鼓王士广之力。高小毛比筱文艳年长五岁,是二十三岁的小伙子,江苏阜宁人,父亲在当地是颇有声望的外科医生,希望他能继承祖业。但是他对悬壶济世缺少兴趣,更喜欢拉拉唱唱,为此少不了挨打受骂,气得老父亲要和他断绝父子关系,他也无所畏惧。为了自己的爱好,他只身逃到上海,进了戏班子,开始学小锣,业余时自学二胡。筱文艳看他拉得不错,所以便邀他到了“高升”,担任自己的主胡。其时,高小毛的父母都已去世,上无老下无小,独自一人在后台栖身,常常是顾了吃的就顾不了穿的,进“高升”时已是秋天,他还是光脚穿双木拖鞋,筱文艳给了他一点钱,让他买袜买鞋,当然,平时也少不了援助他一点香烟钱。虽说高小毛比筱文艳大几岁,但尚未成家,反而把筱文艳当作大姐。尽管他在生活上不善于安排,但是对艺术却一丝不苟,十分认真。司鼓王士广原是演员出身,改行当司鼓,他作风严谨,热爱事业,司鼓的功力在当时的淮剧界首屈一指。“丝弦如骨肉,打鼓是指挥”,演员演戏,离不开主胡,也离不开司鼓。筱文艳和他们情同骨肉——这叫人脉,或者叫人缘,所以合作起来得心应手,自然形成一个小小的艺术创作团队。如果当时他们之中任何一个人对筱文艳的创作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说一个“不”字,那么筱文艳的历史,乃至淮剧的历史将会重写。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由调”是在与主胡高小毛、司鼓王士广的共同合作下完成的。
筱文艳创造“自由调”看起来有些偶然,其实有其必然性,长期以来她沉浸在京剧、徽剧艺术中,潜移默化,必然影响她的艺术创作,这是厚积薄发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