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读了个在职研究生,做梦都在赶论文、改论文。好不容易洋洋洒洒近万字,在淘宝上花小钱查了个重——没问题!哦,对不写论文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新名词,就是用软件检查论文在内容上的相似或重合程度,简称“查重”。于是,放心往学校的论文上传系统里递交论文,不想麻烦接二连三。
先是格式不对,再是字数有问题。这一来二去地改妥后重新上传,却被系统认作“多次查重不过”,差点被强制要求盲审。这词儿也给加个注:盲审,即匿名送审。在我朋友这儿,递交一篇论文之繁琐,几乎赶上写一篇了。
这事间接影响了我对一则新闻的看法。院士被学生举报学术造假的新闻,沸沸扬扬好一阵了。说实话,起初不觉得问题有多严重,在我孤陋的老观念里,把自己的专著拆成多篇论文发表、放进院士申报材料里充数,云云,似乎还不是核心意义上的“学术造假”,毕竟那研究内容是真的吧。
不过,两件事儿一比对,我就纳了闷:递交学位论文尚且如此“过五关斩六将”,申报院士怎么就那样容易蒙混过关呢?是不是改天院士申报,也得整一个具备格式审核和查重功能的材料上传系统?
写到这儿,我必须要收回刚才所有戏谑的口气,诚恳地说明:自己对科学家依然是心怀崇敬的,采访中遇到的大多数科学家也确是值得崇敬的。因为崇敬,时不时把文章送给科学家审读,当然送的不是论文,而是关于科学研究的新闻报道。把科学家的高深学问,说给和我一样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读者听,免不了要比喻、要拟人,但又怕过了头、失了真,所以要拜托科学家把关。经常收到的审稿意见是:写得很好,有几处小修改,请参考。最怕你说要采访,他勉强:忙啊。你拜托尽量给科普一下,他拒绝:我不喜欢那样表述,你就按照材料写呗;最后,他发来一篇大部分人难以读懂的介绍,并不忘叮咛:报道发表前一定要给我看过啊。我就又纳闷了:为何连自个儿的工作内容,都没有办法解释得大家都懂呢?中科院回应院士被举报造假事件,称会严格按程序处理。不知会否有一天,对那些使用科研经费却未能有效告知公众研究内容的,也会有处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