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笔者在“自由谭”上写了篇题为《不愿与不屑》的短文,对不愿或不屑为老弱病残者让座的年轻人作了一些批评。文章发表后,一位过去的学生打电话来谈自己的苦衷:他住在郊区,单位却在市中心,而且工作是需要经常走动或站立的。一天忙下来,乘坐将近一小时的公交和地铁的归途中,真想能得到一个座位。有时好不容易坐下了,却恰恰碰上一个照顾对象,让还是不让?思想斗争很激烈。现在是这样——凡坐在照顾专座上,我一定让,这是规定;倘不是专座,那就不一定了,倒不是“不屑”,脑子里还没想那么多,实在是不想让,有点“吃不消”啊。
看来,我对当今的青年人还缺乏全面细致的了解,对他们中有些人的辛苦与压力体谅不够。而他们中的多数人,还是能守住道德规范的底线的,譬如让出专座就是一例。要求每个年轻乘客在每个座位上每段时间里一见照顾对象就让出来,就目前的情况看,还是难办到的。如硬性要求,就会产生媒体曾报道过的那类扭打事件,那当然更是不该发生的。所以,对让座,应积极提倡,广泛发扬,而不是一味谴责,强行实施,这样或许能引导此事扎实地从“专座”必让抓起,向良性发展。
回过头来再看看照顾对象,也不能一概而论。就拿老年人来说,有的已过古稀,拿了优待卡,但健康状况还可以,身板挺硬朗,就不要急于叫人让座;有些人,年纪并不太大,但体弱难支,则应当及时照顾,这都是实事求是灵活对待的事,很难作硬性规定。进一步讲,老年人也要为别人和社会考虑一下,尽量减少别人的负担。
总之,年轻人应多照顾老年人,老年人也应多体谅一下年轻人,大家换位思考,多想想对方的难处,多找找自己能改进的地方,同处一个环境里的不同人们就容易互谅互让互助互补了,否则,每个人都紧拽住自己的利益不放,不少矛盾就难以解决,社会也难以和谐发展。
说到底,还是那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倘若我们的公交车和地铁能发展到每个乘客都保证有一个座位;倘若我们的养老事业能发展到每位老人都有充实而愉快的生活,不必空虚到坐公交“兜风”;倘若我们的旅游业发展到进出著名景点都能习以为常,那么,像让座这样的事或许也就不复存在了。
每个社会的成员构成,都有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都有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该怎么相处呢?前几天参加了一个区的“慈善之夜”活动,慈善助人的人畅谈了救助他人从而使自己感到欣慰的体会;受助的人们也不是一味感恩戴德,而是表达了自己自强不息的决心。这样,人们才能想到一块去,社会才能和谐相处与发展。富不嫌贫,贫不仇富;强不歧弱,弱不责强,大家互助互补,才能公正公平地和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