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剧场数量将在今年起翻一番——现有30多个经常开放的剧场,正在筹建的也有30多个。不过,目前上海乃至全国各地的剧场,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维权意识等方面,离国际现代剧场的管理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两个标准”的推出,就是为了擦亮上海剧场这扇城市文化之窗,与国际大都市的定位更加匹配。
两个“标准”适用于经上海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许可开业的、经营性专业剧场和多功能、多用途的其他经营性演出场所。涵盖的内容也很丰富,可以作为各类剧场和演出场馆提供培训和行为准则。其核心目的是“安全”,包括演出安全、观众安全、消防安全、卫生安全、演出内容安全等。
除硬性指标的数据化规定外,上海剧场今后还将向多样化、品牌化、制度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因此,软实力也是被纳入“绩效考核”——“上座率不低于60%”的要求,使得剧场运营、演出策划、品牌管理等人才,也势必使剧场从“物业”逐渐转型为“制作方”,以激活演出市场。
而对于老人、儿童、残疾人等任何热爱艺术的特殊人群,也推出一系列相应的服务。因此,“应急预案”也被纳入其中。今后,剧场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也会有标准流程。
“管理标准”首次对剧场方方面面的“尺寸”进行了细致规定,确保最广大观众欣赏艺术的舒适与权益。例如,“前后排间距的下限不小于0.9米,应以满足成年观众坐姿舒适和便于疏散为宜。”而“儿童入场,需配置坐垫”。坐得舒服之外,还要看得“到位”——“视觉效果设计必须使观众能看到舞台表演区的全部,受条件限制时,也应使视觉不良坐席的观众能看到80%的表演区。”
大门向所有热爱艺术的人敞开,但是也要确保每一位观众的安全。残疾人会被预留轮椅位,“专用位深为1.1米,宽为0.8米,并配置国际通用标志”。特别推出的“应急事件管理”,还明确要有医药箱等配置,并形成一套标准流程。
在“公平合理制定票价”方面,要求“实行常态化助困优惠低价票销售,销售对象必须是老人、学生、残疾人等特定人群。”
在剧场服务到位的同时,观众也应该知晓并遵守剧场文明礼仪。例如“禁止带入除矿泉水之外的饮料及一切食品”“不得在演出时摄影摄像录音”“观众席内禁止将大件包裹、行李箱、长柄伞等物品带入,以免阻碍通道、占用座位。塑料袋等有声响的物品亦不可带入……可寄存衣帽间再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