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鸥》 印象深刻
这是剧雪第二次为《海鸥》公开亮相。第一次是在北京的发布会上,45岁的她光彩照人地登台亮相,说话时双眼泛光、声音颤抖——外行人都看得出,这位金鸡奖、华表奖和飞天奖最佳女演员,紧张了。昨天,她承认,紧张,是因为敬重。她看重舞台的神圣感。
剧雪在读上戏表演系二年级时,就被选去拍电影了。1989年的《百变神偷》让她家喻户晓。因为读书时的时间大多在拍电影,所以她自觉功课不够拔尖:“演毕业大戏时,我演的只是一个小配角,大家庭里的孙媳妇。”不过,她上一届表演系学生的毕业大戏,就是《海鸥》,因此,她对这部契诃夫的代表作印象极其深刻。
《海鸥》是一出以生活中的琐碎可笑堆积出人物命运悲哀的戏,对演员要求很高。早在4年前,导演赖声川就有了把《海鸥》带到内地舞台的念头。他对契诃夫的《海鸥》进行了本土化的处理,把该剧背景移至上世纪30年代上海的一个庄园,并把冗长的俄罗斯人名简化为中文。因此,改编自“女演员阿尔卡基娜”的“苏以玲”就倾向于寻觅一位拥有上海名媛气质的演员。只是因为机缘巧合,同样拥有上世纪30年代气息的8小时舞台剧《如梦之梦》先付诸排练。当时,剧雪就被剧组考虑进入《如梦之梦》,因档期不合,她错过了“如梦之旅”。
演话剧 情有独钟
始终对戏剧充满好学精神的剧雪并不满足于影视剧拍摄。“排话剧时,演员与导演会有很多交流。而电视剧则是个生产流程,一开机就有花销,每个人必须各就各位。如果你老是要找导演聊角色,就是给人添麻烦,还破坏了流程。”对于动辄投资数千万元的影视剧,少拍一天节省的盒饭钱就达数万元。因此,像剧雪这样不给导演“添麻烦”的念头,确实能给剧组省不少钱,但长此以往就感觉每天循环往复,没有积累和长进。所以,剧雪在没有遇到合适的话剧剧本前,坚持多年与著名表演艺术家郑榕、已故表演艺术家孙道临等一批老演员,一起参与诗朗诵,以保持与舞台的紧密联系,“享受舞台上当众的孤独。”
《海鸥》制作人王可然在与剧雪面谈后,在回办公室的路上,就决定将她推荐给赖声川导演:“剧雪是如此纯粹、恬淡、宁静……”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