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2014年02月1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向学
华心怡
  华心怡

  从青葱校园,到芜杂社会,我们需要十八般武艺来武装自己。那些年,课本知识压倒一切地重要,学生手册上的分数左右着家长与孩子的快乐与忧伤。但生存的砝码,是否只有语数外?而向学的心,是否只存于象牙塔?

  记得念小学时,学校设有兴趣小组。但大多数的内容,不过是琴棋书画。学校的兴趣小组很难培养出郎朗,也不会找到毕加索。但在一星期的书本轰炸中,兴趣课却是大家翘首盼望的脑力调剂。最近,武汉汉口育才小学成为让孩子们最向往的学校。从去年9月起,学校为1100多名学生开设了27门选修课,每周四下午为实践日。老师们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向学校申请为实践课。有女老师平时喜欢做做头,整整造型,于是形象设计课应运而生;有老师精于打毛线,她的编织课程便登上大雅之堂。令人意外的是,编辫子和织绒线的高材生居然都是男同学。至于那些童话剧、时装模特、电影欣赏等课程,则毫无意外地成为大热门。

  校长王小芹迎来了大学专家考察队:“虽然一开始家长并不确定在宝贵的课堂时间里去学这些课外兴趣是否合适,但现在家长都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并且欣喜家庭成员之间因为更多交流沟通变得益发亲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有些课程在这个学期开始后进行了微调。老师也在假期中到校外培训,提高课程的“含金量”。 

  在英国,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历史久远、收费昂贵的私立学校都有自己的必修课。一周里,两个小时的营养与烹饪,两个小时针线编织,两个小时木匠与铁匠……算起来,文化课的时间去哪里?学费全为了生活技能买单?答案在西方人的观念中: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那就到生活中去学习!

  也许,只要中国的考核制度一日不变,孩子们的学习内容便难以真正逆转。但一星期一个下午抛开课本的奢侈,似乎仍旧负担得起。把自由选择的权利,还给孩子们。他们换了一种姿态学习,推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窗外,生活的风景旖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索契冬奥会
   第A20版:财经新闻
   第A21版:财经新闻
   第A22版:长三角
   第A23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A24版:文化·旅游/长三角
   第A25版:人才周刊
   第A26版:留学移民/人才周刊
   第A27版:人才周刊/移民热点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六一健康·专版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本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家长会
   第B04版:早教沙龙/教育周刊
   第B05版:汽车周刊
   第B0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7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8版:我爱我车/汽车周刊
退休官员“走穴”谁来监督?
色调
向学
“空巢”之痛 时代之重
反正由它驮着
公正,要让民众看得到能体验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3向学 2014-02-19 2 2014年02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