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一家大型出租车企业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据他们掌握的信息,一些出租车驾驶员三五成群,每天轮换结伴,在业务相对清闲之时,将车停靠在僻静道路或居民小区附近,其中一位驾驶员用没有在第三方打车软件登记注册的手机“下单”叫车,而此时停靠在其边上的另一位驾驶员则迅速“接单”。这样在并没有实质运营的情况下,两位默契地完成交易,各自得到“坐享其成”的结果:充当乘客的驾驶员和“接单”驾驶员双双获得第三方打车软件运营商的补贴奖励。为了不露马脚,一个未登记注册的手机号,一天完成这样的交易一般不会超过三次。
记者昨天下午在常德路上看到,一家第三方打车软件运营商经营的“司机之家”店门口,围着十多位身穿各式企业识别服的出租车驾驶员,正在交流使用打车软件的“心得”。一位黄姓出租车驾驶员坦率地告诉记者,眼下两家第三方打车软件运营商的砸钱大战,出于何种目的暂且不管,但确实给出租车驾驶员带来了实惠,“乘客叫得到叫不到车也不关我们的事,驾驶员每天可以拿到补贴奖励是‘真家伙’,现在他们烧钱,我们得实惠理所当然,有一天拿一天,哪天钱烧不下去了,我们好处也就结束了。”
一家大型出租车企业的相关人士不无担忧地表示,合伙骗取第三方打车软件运营商补贴奖励的现象,在驾驶员队伍中似有蔓延趋势,这将助长驾驶员“不劳而获”的不良风气,继而损坏整个行业形象。不少业内人士也呼吁,对个别驾驶员合伙骗取奖励的不良行为如不制止并有效监管,本市出租车行业的整体服务将失控,“烧”再多的钱也将无济于事,真正受到损害的是乘客。
本报记者 张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