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反映,记者联系上黄妹郎。她告诉记者,最近,俞俭回到了户籍地,自己的“使命”已完成。问她怨不怨?悔不悔?她想了想说,“有时也怨,但不悔。”在记者要求下,黄妹郎回忆起当年的往事。
领回没爹没娘娃
8年前,50岁的黄妹郎与10岁的俞俭并不相识。俞俭天生弱智,随离异的父亲住在青浦。父亲去世后,无人照料的他被送到住在鲁星村的母亲这里。然而,改嫁的母亲和其他亲戚却不肯接受他。俞俭成了一只被踢来踢去的皮球。
这天晚上的一幕,让黄妹郎至今忘不了。深夜12时了,俞俭依然无处可去,在村委会门口徘徊。家住村委会对面的黄妹郎目睹一切,当场和丈夫做了个决定,由他们来暂时照顾俞俭。理由很简单,“没爹没娘的孩子多可怜,希望能给他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换份工作照顾“儿”
不想,俞俭就此成了常住人口,亲戚们也渐渐“遗忘”了他的存在。
与普通孩子不同,智障孩子需要格外多的照顾。为随时看护俞俭,黄妹郎放弃厂里的工作,申请成为村里照顾老人的家政服务员,能更灵活地支配时间。她和丈夫在自己卧室的床边架起一张小床,天天伴着俞俭入睡。俞俭在朱家角的特殊学校就学,黄妹郎就来回数小时骑电瓶车、坐公交车“接力”接送孩子。
婉拒送进福利院
黄妹郎的亲生儿子早已成家,自己也已做了奶奶。但“捡”回了弱智儿子的她,不得不重新开始照料起小孩,甚至将其视为珍宝。有一次,黄妹郎带俞俭一起坐出租车去看亲戚,一不留神,他就闯祸了。下车时,俞俭猛地开门,撞倒一辆疾驶而过的电瓶车。出租车司机怒骂,黄妹郎一边抱着瑟瑟发抖的俞俭,一边向司机解释认错。电瓶车主要求赔偿,未出过远门的农村妇女哪里想到那么多,立刻掏出口袋里所有的现金息事宁人。后来,村里人听说此事,都说她傻,也骂俞俭是个“闯祸坯”。黄妹郎却护着他,“人没事就行,赔点钱不要紧。”
几年来,常有人骂俞俭是傻子,黄妹郎都忍不住要辩解,“他不傻,只要有人照顾,就和正常人一样。”在黄妹郎的感染下,他们一家都把俞俭当成自己人。曾经,也有人劝她把俞俭送去福利院。“哪个福利院有我们照顾得好?”黄妹郎一次次婉拒他人好意。
孩子成年回原籍
由于俞俭的户籍随父亲,位于青浦区练塘镇浦南村。早在孩子10岁时,鲁星村和浦南村两地就约定,俞俭18周岁后再由浦南村“接收”。今年春节前夕,俞俭被送到了浦南村的一户家庭暂时寄养,等待村里解决就业和社保问题。
送走孩儿舍不得
刚送走孩子的那段时间,黄妹郎像丢了魂似的,一个人偷偷抹泪。不仅黄妹郎舍不得孩子,俞俭也舍不得这个比血亲更亲的“姆姆”。在新家生活了几天,俞俭常坐公交车回黄妹郎家。“他虽已成年,智商还和幼儿一样。”黄妹郎说,俞俭在人前不太敢说话,但常常跟在她身后,她洗衣,他递盆;她烧饭,他端碗。趁没人时,才悄悄说,“姆姆我想你。”
黄妹郎说,自己无法陪伴俞俭到老,她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青浦当地能尽快为俞俭安排工作,哪怕是简单的手工劳动,也是未来生活的一份依靠。 本报记者 左妍 通 讯 员 孙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