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实验
在斯德哥尔摩的尼古来加登幼儿园,一个小女孩在沙盒里兴致勃勃地挥舞塑料铲,粉红色裙子上沾满泥沙。但老师不担心女孩子这样玩下去会变成“假小子”。男孩也不会因为玩“女孩的玩具”而被嘲笑。这个幼儿园里最受欢迎的玩具是一套教小朋友识别表情的洋娃娃,全都赤身裸体,看不出明显的性别特征。这套洋娃娃好似一个隐喻,意味着瑞典正进行一项追求性别平等的社会实验,人们称之为“性别中性”。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瑞典政府就开始积极推进妇女权益,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瑞典似乎还不够满意,正尝试各种途径,超出主流女权主义者“同工同酬”的目标,致力于建设一个“无性别差异的社会”。
这场实验引起广泛争议。支持者称,它是消灭性别歧视残余必不可少的一步。批评者认为,女权主义已成为瑞典的一种“宗教”,这个国家正试图彻底消灭男女概念,将因性别差异而存在的种种乐趣和复杂性抛在一边。它不是西方社会的典范,而是在进行一场“政治正确”的危险实验。这个以“追求平等”为身份标识的国家正滑向一片不明之地。
美国华盛顿大学从事斯堪的纳维亚和妇女研究的教授英吉布里森说:“他们进入了某种‘后性别’时代。瑞典是我们的未来。”
从业变化
瑞典语中,han代表“他”,hon代表“她”。上世纪60年代,瑞典首次提议引进中性人称代词hen,但未受重视。2012年,儿童作家伦德奎斯特在著作《基维和怪兽狗》中通篇使用hen指代基维和他的小狗,hen一词随之大热。同年,瑞典国家百科全书将hen编入词条。最大的娱乐周刊《Nojesguiden》发行了一期特刊,所有人称代词均用hen代替。hen的暴热一度掀起热议。著名作家吉尤说,这是“女权主义者试图破坏我们的语言”。一年后,争议逐渐平息。主流报纸普遍使用hen,议员在议会发言中也频繁使用hen。
一些传统带有性别差异的职业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曾被视为“男性职业”的医药、法律和新闻等行业,如今的从业人员男女比例基本持平。仍为男性主导的某些行业也想方设法吸引女性加盟。
2012年,瑞典最大的玩具商之一Top-Toy印了一期节日促销手册,其中男孩在给洋娃娃喂食,女孩则举着玩具枪大肆扫射,还有一名性别不明的小孩身着蜘蛛侠服饰推着一辆婴儿车。
新的偏见
对于瑞典的“性别革新”实验,有人认为有点“过头”,整个国家正在构建一套新的社会偏见。
自由专栏作家埃利泽·克莱松说,当初她为了照顾孩子而离开职场时,明显感到一种社会歧视,因为很少有瑞典妇女做出这样的选择。
许多瑞典男人也备感压力。工程师帕尔斯·斯特伦说,瑞典社会变得越来越“反男人”,在孩子监护权、大学录取率等许多方面偏向女性,歧视男性。“我们被视为劣等性别……媒体也充斥着女权主义者,温和的异见根本没有存在空间。我们已成了一个单一意见国家。”就连以女权主义者自居的记者尼尔森都说:“现在的确存在一种教条,女性可以歧视男性,反之却不行。”
但大多数瑞典人支持开展这项前卫实验,越来越多人正逐渐习惯一个中性社会里的生活。刚刚上完芭蕾课的13岁的西奥·克里斯滕松走进地铁。虽然车厢里人挺多,他还是忍不住对着车窗玻璃做了一个空中画圈的腿部动作。当被问到有没有因跳芭蕾而遭骚扰时,他说没有。当被告知在其他一些国家恐怕没那么幸运时,他自信地说:“我知道,但这是在瑞典。” 唐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