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危机 底气不足
众所周知,乌克兰现政权的核心成员都是去年11月基辅街头示威起家的反对派人士,他们搞政治运动在行,但在排兵布阵方面却并不擅长。鉴于克里米亚局势紧张,乌克兰代总统图尔奇诺夫和代总理亚采纽克经过反复斟酌,决定把代理国防部长一职交给前乌克兰海军上将伊戈尔·捷纽赫。理由是他曾和示威者一起在基辅街头抗争了好几个月,最终把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拉下马,因此在政治路线方面算是同盟者。更重要的是,捷纽赫是乌克兰现政府里难得的行伍科班出身,在乌克兰军队系统里颇有人脉,能尽快组织起有效的军事力量。
用乌克兰学者的话说,在一帮“代”字头的官员里,捷纽赫和代理财政部长尤里·科洛博夫压力最大。前者被赋予保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重任,手里却没有几支堪用的部队,潜在的对手又是昔日的斯拉夫兄弟、今天仍是堪称军事大国的俄罗斯,要说心里不慌,谁也不会相信。与此同时,乌克兰国库也不“给力”,财长科洛博夫已在3月初的声明中承认,如果美国和欧盟不在今明两年内提供约35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乌克兰政府将难以运转。
据俄《观点报》报道,捷纽赫已按照代总统和代总理的要求,下令军队进入战备状态,并实施了全国总动员,可是这些行动都缺乏足够的财力支持。一些响应征召的后备役人员拿不到军服装具,也找不到该去的部队。东部与俄罗斯接壤地区的乌克兰驻军也严重缺乏弹药和燃料,所谓“一级战备”很难落实。
俄罗斯政治和军事分析所副所长亚历山大·赫拉姆奇欣宣称,乌克兰军事动员时间越长,对经济的打击就越沉重,那些自愿进入部队的后备役人员会因为保障不力而迅速变得士气低落。不过,捷纽赫在公开场合强硬表示,乌克兰军队不会背离保卫祖国的职责,如果政府作出最终决定,武装力量将全力以赴。
少壮军官 “苏联制造”
1958年5月23日,捷纽赫出生于前苏联利沃夫州斯特雷(今属乌克兰),那里是前苏联国境线的最西端,是个军事单位扎堆的地方。在1941年希特勒入侵苏联时,苏德百万大军曾在那里发生激烈混战,留下无数碉堡遗迹。小时候,捷纽赫和伙伴们最大的乐趣就是到旧战场上去挖宝。尽管大人用棍棒警告孩子们不要乱跑乱闯,免得被未爆炸弹伤及,但捷纽赫却并不在意,而且由此产生了从军的理想。
捷纽赫高中毕业后立志参军,被选拔进著名的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伏龙芝高等海军学校,他的同学里就有后来当上俄海军北方舰队司令的马克西莫夫中将。一位俄罗斯学者用一首俄语流行歌曲来形容捷纽赫那一代“苏联人”:“乌克兰和克里米亚,白俄罗斯和摩尔多瓦,这是我的国家;萨哈林和堪察加,乌拉尔一座座山冈,这是我的国家;我生在苏维埃联盟,我是苏联制造!”这种感情和经历,是很难用冷酷的现实政治和国际关系割断的。
1982年,捷纽赫从军校毕业,他的第一个岗位是鱼雷艇军官。1983年至1991年,他相继担任扫雷艇军官、扫雷舰舰长、反潜舰队指挥官,在基地防御、商船护航和水兵培训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多次受到苏联海军总部的嘉奖。然而,随着苏联解体,“我是谁?我该去哪?”成为当时几百万苏联军人必需面对的重要问题。起初,捷纽赫很想留在俄联邦海军里,因为他的战友几乎都是俄罗斯人。可是形势比人强,由于俄罗斯经济进入“休克疗法”阶段,军费大幅缩减,海军成了重灾区,军饷往往数月不发,许多人只能靠种蘑菇和典当家什维持生计。
就在捷纽赫心灰意冷之际,乌克兰中央拉达所属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防部于1992年发出号召,呼吁原苏军里的乌克兰籍官兵回国组建武装力量,并承诺给予优厚待遇,从军10年的捷纽赫选择了“回家”。
军中名宿 卷入政争
1993年至1995年,捷纽赫主要为乌克兰武装力量起草作战条令和法规,以及一些与组建海军有关的事务。这里要解释的是,当时乌克兰与俄罗斯围绕瓜分黑海舰队的问题争吵不休,以至于乌克兰想以黑海舰队为基础组建海军的计划未能实现,捷纽赫只是从制度设计方面准备建军。值得注意的是,独立后的乌克兰一度非常“西化”,高级军官均要送到美欧培训,捷纽赫也在国内接受了美国军事顾问的培训。
1997年乌克兰海军成型后,捷纽赫先后担任水面舰艇大队指挥官和海军联合兵种指挥官。2005年11月,他被提拔为乌军副总参谋长。2006年3月23日,乌克兰总统尤先科任命捷纽赫为海军总司令。
2008年8月,俄罗斯动用驻乌克兰塞瓦斯托波尔港的黑海舰队攻击格鲁吉亚海岸。当时的乌克兰总统尤先科不仅与西方共同谴责俄罗斯,而且命令捷纽赫封闭塞港,阻止黑海舰队返回。尽管捷纽赫感到不安,但还是执行了命令,使俄黑海舰队一度无家可归。这次行动后,捷纽赫获得了海军上将的军衔。
2010年3月19日,亚努科维奇当选乌克兰总统,他视捷纽赫为尤先科时代的“遗老遗少”,剥夺了他的军职,最终把这位军中名宿送入反对派阵营。如今,捷纽赫重掌帅印不久即辞职,亚努科维奇也成了寄居他国的“名义总统”。 雷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