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蔡育贤,说他是沪上画虎第一人,应该不为过。蔡先生19岁随陆一飞学画山水,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掌握了山水画之神髓要领后,他开始对走兽猛禽产生浓厚的兴趣,便创造性地运用山水画中的擦笔皴法,凸现动物的皮毛质感和明暗结构,以求达到丰厚、松灵的效果,至此蔡先生便专攻动物画,其中以画虎最为传神。
古人将虎视为仁兽,如果说画出老虎的劲健需要熟悉老虎的骨骼构架,那画出老虎的“仁兽之风”则需要潜心研究方有所得。在蔡先生看来,老虎与人一样,有丰富的表情,有亲情和友谊,有属于它们的天伦之乐,必须仔细观察研究它们的特点,经过精心的构思,选择恰当的动态,才能中肯而生动地表达它们的面貌。所以蔡先生画虎会从形式上采用工写结合的技法,行笔时略为旷放,造型求实,不过分强调勾勒和工笔丝毛,着眼于笔墨趣味,重点在虎头相貌的刻画上下功夫,头部实写、身体意写,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不呆滞匠气。
其实,同一位画家,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产生的感受不一样,表现出的结果也会大不相同。一如蔡先生所画的下山虎,会从虎头开始详细描写,继而突出肩部,然后虎背实,腰部臀部则虚,收尾有力,再配以狂草作为背景,气势十足;而所绘之侧卧虎,身体呈正面形状,头部转为侧面,目光远视,有种宁静致远的寓意;晨曦中的虎,其美丽的斑纹若隐若现,好似消融在朦胧的雾气中,整个画面宁静且柔和;当母子虎相处时,蔡先生则透过眼神的处理,将母虎的温柔慈祥、小虎的天真活泼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现在的一些画师正逐步将表现虎形和皮毛质感转而展现虎韵的时候,蔡先生已经早早地开始以人文的情感和理性借写虎抒情,赋予虎以更深、更广大的意蕴及内涵,这是一流画虎高手之意境。不过蔡先生十分谦虚,一如他所绘之虎般大气,胸怀宽广,他觉得自己还要继续努力探索和实践,在画的构思、题跋、意境等,尤其是在人文修养方面,还有更漫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