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崇明方才明白,上海人也有自己的一方“山水”,而看汪建忠的青草滩山水画,隐约间显现出独特的画风。
对山水画家来讲,应该熟悉一个地方的地貌,国外有本杂志叫“地理”,很出名,可见地域能决定一地的文化风貌。地貌也是画貌,你居住在那儿,表现那儿的风貌最有心得,如上海人画石库门一样,成了都市绘画的引领者。
“崇明的地名与地域一样,十分明敞,开阔、大气,画青草滩就如敞开我的胸怀,与我的性格一样。”汪建忠画崇明青草滩非常投入。我曾在一本书中看到,上海临海的原住民都是从海上漂泊来的,他们与自然很亲近。你去崇明常能见到一些有诗意的人,所以崇明出诗人在上海文坛是一个佳话。我去过崇明几回,汪建忠很爽,像北方人。他本是上海书画院执行院长乐震文的弟子,那时他画青绿一路的山水,水墨韵染,随气韵生化,很得其师的风韵。汪建忠在画这路山水的独特之处是在画的晕染中,上下两截并不是同一景致,然通过散点透视天然合一,很有气势,使画面有现代构成的表现,墨韵与升腾的色彩融合在了一起。
每次乐震文来崇明,汪建忠总把自己的新作给老师看。乐震文十分鼓励弟子的创新。汪建忠就此开始了青草滩题材的创作,汪建忠称为“原生态的崇明自然风景”。画这类题材确实非常见骨见势,冲击的沙滩积石沉厚,很出笔。由于画是直幅的,底部效果如磐石镇纸,而上部的青草滩是晕染开放的,放眼十分开阔。海滩画来碧波万顷,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开阔。上海本应该有自己的山水画风,而画崇明青草滩不愧为一种探索海派山水画风的新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