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战对我说,她不久前听说于洋叔叔做了个手术,腰椎上钉了几颗钢钉,走路要用助行器。我立刻对她说,快,我要去看于洋叔叔,还有他的妻子杨静阿姨。
四十年前,于洋叔叔是中国最英武帅气的电影明星之中的一个。没有人不知道他的电影人物,《英雄虎胆》里的卧底英雄,《大浪淘沙》里的革命青年,《青春之歌》里的地下党领袖……不属于细嫩秀气的小白脸形象,他是高大英俊的那一类,大眼睛大嘴叉子,浑厚的声音,坦荡沉着的目光……永远都是故事中撑台盘的中流砥柱。
我对于洋叔叔的印象,起源于一次去往北京展览馆剧场的路上,那时候我七八岁。爸爸带着我和哥哥们一起去看妈妈演出“阮文追”。大约是傍晚六点多钟,我们走在通往剧场的宽宽甬道上,四周围都是匆匆赶向剧场的观众。当时我爸爸摇了摇拉着我的手,另一只手指向远处说:看!于洋叔叔在那儿。
我抬头,看见远远的有一个高高的昂头向前飞快行进的身影,速度比其他人快,个头也比其他人高,正觉得奇怪,后来发现了,原来他是骑在自行车上。记得爸爸大声喊他:于洋!我那时看过电影《英雄虎胆》不久,知道里面潇洒勇武智慧的孤胆英雄就是于洋叔叔演的,心中充满了对于叔叔的崇拜,踮脚抬头望去,却看到令人惊恐的一幕!
自行车上的于洋叔叔的头颅忽然间无端地向上一仰,整个身体也跟着向后倒去!紧接着就连车带人摔了下去。我听到爸爸“哎呀!”一声大叫。停下脚步向那边望去。因为我们离他的距离还相当远,一时也赶不过去。爸爸边说着“怎么回事”,一边拉着我们紧忙忙向剧院赶去。
直到看完了妈妈的演出,我们随着爸爸去后台找妈妈,在化妆间看到了于洋叔叔。他微笑着站在一群人中间,很抢眼地鹤立鸡群。爸爸问他刚才发生了什么事,他说是道路中不知为何有一根松垮垮的电线横在空中,骑在车上的他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晚了,被那根电线恰巧拦在了脖子位置,摔了个四脚朝天。我仰头看着他,见他谈笑风生,显然那一跤对他没产生副作用。
当初年轻矫健的于洋叔叔如今在哪儿呢?
来到老北影的宿舍楼,推开于叔叔家的房门。于叔叔的妻子杨静阿姨在门口迎接我。
依稀记得杨阿姨年轻的模样,有一种雅气大方的端秀,豪爽爱说话的那类性格。她喜欢打电话给我妈妈煲电话粥,说说她家里的琐事,说说她和于叔叔的生活内容,还有她的一儿一女。事业上她没有于叔叔有名气,但却是于叔叔的精神依赖。能干热情的杨阿姨悉心维护的是她热爱的丈夫和儿女。十一年前,我爸爸去世了。她打来电话,流着眼泪安慰我,让我深深感到他们和我父母之间的一种厚重友情。
可站在我面前的杨阿姨已经不复当年的模样。她,老了,走路也有些蹒跚。拥抱着我,她说,好想你啊!我大咧咧地说,我不知道您的住处,总也没来看过你和于叔叔。而于叔叔,则是慢悠悠地双手扶着助行器从他屋里走过来,还是那么高大,可已是行动迟缓的白发老人。
这一切应该来自几年前他们儿子的猝然离去。
小战在一旁打哈哈,说,你们看吴霜,爸爸妈妈都走了,丈夫儿子在美国。她一个人在北京的家里养着好几只猫咪狗狗,整天笑嘻嘻乐呵呵欢天喜地一点阴影都没有。
我们在于叔叔家里吃晚饭,是楼下餐馆里叫上来的韭菜盒子,烧带鱼,鱼香茄子,加上他家阿姨熬的喷香的小米粥。席间,我开始发挥自己制造笑声的看家本领,讲笑话说乐子,模仿男旦唱戏时的声音形貌,把满桌子人逗得弯腰仰头开心至极。于叔叔坐在桌边几个小时,杨静阿姨说,看你于叔叔,平时他坐一会儿就得回自己屋里躺着了,今天他都坐到现在了!
没有看到于叔叔夫妇俩如今的模样,也许你不会想象到底什么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更不会体会一个母亲失去最宠爱的儿子之后会是怎样的心境。于叔叔的心情也许更复杂,据说儿子在时他曾是个严厉的父亲。儿子走了,他更有一种无法释怀的痛悔吧。
回到家里,我看到杨静阿姨发给我的微信,他们虽是八十多岁的人,却没有脱离时尚。她说,你好可爱啊,少数民族的性格!应该和你在国外多年的生活有关。
想起来了,杨阿姨来自内蒙古,她就是个少数民族。我回答说,我是南人北长又出国多年,无章无法无规无矩,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你们若喜欢我就常去叨扰。
过一阵子,再去看望他们,那时候希望于叔叔可以扔掉助行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