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丽江到香格里拉,一路上饱览高原藏胞区的旖旎风光,中午投宿在香格里拉国际青年旅舍。这是一家纳西族人开的旅舍,进门就是一个庭院,山茶、葵花、海棠正开得热烈,掩映在鲜花和绿荫中的是三个敞开式的小木屋,两层楼的宿舍从门帘到寝具,不时透出纳西族质朴、雅致的风格。
就像旅舍的名字一样,住这里的多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背包族,一个年轻人的世界。吸引这些年轻人的除了价廉物美的住宿,就是和同是背包族们在一起的那种氛围。旅舍的主管告诉我,有一次来了个带着帐篷的背包客,坚持要把帐篷搭在庭院里,说他就是喜欢这样的环境,即使再交上一笔住宿费也愿意。这里的年轻人都很友好,有的擦肩而过时也不忘问你一声好;有的不说话却向你绽开一个真诚的微笑。我这个老头忝列青年人中,开始还有点惶恐,现在放心了:他们完全能接纳我。
这里的小木屋常常是青年男女聊天的场所,三五人一起,谈各自旅行的经历和感受,谈未来的旅行计划和未知的艰难前程,这时我会被他们青春的活力和激情所感染,三四十年前我不也有过和他们同样的青春和情怀?晚上,高原的气温骤降,旅舍的接待厅又成了四出活动回来的背包客聚会的地方。这里可以上网、阅读书报、看电视,但背包客们更愿意做的是围着火炉继续着他们的畅叙神聊。也许几分钟前他们还素昧平生,这回却可以像老熟人般地无所不谈,不知是相同的爱好和经历使他们有更多的共同话题,还是旅行中特定的心态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简单?那晚,接待厅内两个兴奋异常的日本植物学家向在场的年轻人宣布了一个重大发现,他们在香格里拉找到了一个过去被科学界认为只有在印度等地才有的植物物种,这时中国年轻人向他们表示祝贺,分享着一个科学的发现。
这是怎样一个群体啊!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或徒步、骑车,或开车、乘车。有的以这里为中转站,踏上艰难的滇藏线;有的选择留下,在这里一住就是半年一年,义务支教,钱用光了就回去挣,然后再回来。他们共同的志向是吃苦与奉献。
从云南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给断电的手机充电,然后给远方的小邹发去短信。与小邹邂逅在大理古城一对白族老夫妇开的家庭式旅馆里,旅行能梳理思路,她说也许从拉萨回来她就能解除职业的疑惑找到今后的方向。她从房东老太太口中得知我登城墙拉伤了小腿,次日一早就租了辆双人自行车来敲我的门,邀我一同骑车去看洱海,使得因伤犯愁的我喜出望外……
我走的那天她正在感冒,估计是高原反应,这种感冒搞不好会惹出大麻烦,一直后悔没有劝阻她放弃走滇藏公路。傍晚发出的短信深夜11点半才得到回复,让我大吃一惊的是半夜了她竟还在前往德钦的路上,这是她去拉萨的第一程。原来,因道路受阻当天没有香格里拉去德钦的班车,这个傻姑娘竟拦了辆过路车就上路了……当收到“我到德钦了,请放心,没事。等我到拉萨后给您寄明信片!”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了。
十日谈
风景这边独好
春天时,牛心山顶依旧白雪覆盖,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