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嗓”李瑞英、张宏民的退休,引得网上一片感慨。
最多的叹息就是,“从小看他们看惯了”,怎么说走就走了呢?这两张面孔,曾经每到傍晚准时出现在“新闻联播”,成了亿万国民晚餐时必上的一道“例菜”。不管你看或不看,他们都在那里,声音规范,语调铿锵,将国际国内大事儿按部就班一一交待。
看他们,看新闻联播,如同大年三十的春晚,成了一种习惯。由不得就想起两句诗:东风洒雨露,家家春鸟鸣。他们的声音,代表着春风化雨,春鸟和鸣。有年轻网友调侃过,看一天微博,得看七天新闻联播疗伤。他们不疾不徐、不温不火的叙述,确有抚慰之效,日复一日,天下尽在掌握,岁月如此静好。只要他们的声音每晚出现,我们熟悉的那个时代,再百转千回,再一日千里,就毕竟还是“我们的”。
居然,他们就忽然起身掉头离开了。
我试探着问90后的女儿:知道李瑞英、张宏民吗?她漫不经心边回微信边说:新闻联播的播音员?今天看新闻知道的。我又问:以前不知道?她说当然不知道,我又不看新闻联播。接着还嘟囔了一句,播音员退个休都能成新闻啊……
得,果然这伤感只属于老先生老太太们。年轻人完全不能理解这份对“国嗓”的感情,也不能理解数亿人曾经每天只能一早一晚在“报纸摘要”和“新闻联播”中,获取新闻信息。这样珍稀的、面对全体国民的定时播报,当然兹事体大,不容有失,当然要慎之又慎,再三斟酌。哪里会像今天,伴随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勃兴,新闻每时每刻都扑面而来,真相是在即时播报、在纠正错漏中随时呈现的。
年轻人难以想象从前新闻的滞后。35年前渤海二号钻井船的沉没,导致72人死亡,这一石油系统建国以来伤亡最为惨重的责任事故,由于媒体报喜不报忧的惯性,时隔8个月才公开报道。而3年前的7·23温州动车事故,是由幸存乘客全程微博报道,进而传统媒体迅速跟进。在一个社交网络比地震波还快的时代,新闻无需等待,声音日趋多元。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少,手机新闻越来越多,“国嗓”也就渐渐成了一种庄严的象征。
“国嗓”竟然也会老啊——这伤感其实伴着恍然大悟,伤逝的倒未必是对退休主播的深情,而是对数十年养成习惯的不舍,更是对自己同时渐渐老去的被迫认账。那个被国嗓们口角噙香叙述着的时代,随着他们的背影,一起迅速远去,谁都没想追,也不必追。只不过,他们的退休,给了我们一个愣怔的、致青春的机会。而已。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甭管是“急雨”,还是“私语”,我们现在能听的实在太多了,昔日珠圆玉润的“国嗓”,变成了错杂弹奏的嘈嘈切切。李瑞英和张宏民,应该是最后被亿万国人如此牵记的央视新闻主播背影了。等到欧阳夏丹们老去的时候,连伤感都会显得珍稀而奢侈了吧。
感谢“国嗓”们曾经的陪伴。最强烈的惜别,来自微媒体,这会不会让他们感受到一种异样的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