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边无果多边发难
近日刚参加完第13届香格里拉安全对话会的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心伯说,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美国防长哈格尔一唱一和、明里暗里地攻击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强力向中方施压。因此,对于美日计划在G7峰会上继续向中国发难,他并不感到意外。
吴心伯认为,美日之所以联手,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去年年底以来,中国在海洋问题上态度越来越强硬,动作越来越有力。美日担心这将成为中国在海洋问题上的基本走向,因此向中国施压,欲迫使中国妥协。他指出,在此前一段时间里,美国通过双边渠道向中国施压,如美国国务卿克里访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荷兰与习近平主席会晤。但在美方看来,这种双边渠道的施压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转向多边渠道的施压,如利用香格里拉对话会这一场合,以及即将举行的G7峰会。
美国在欧洲面临乌克兰危机,而在亚洲又要面对中国坚定的海洋维权行动。吴心伯指出,美国担心让其盟友看到自己欧亚两边都搞不定,从而削弱其声望和影响力。美国在乌克兰危机上能做的有限,因此只能加大对中国的喊话。吴心伯认为,美方深知这样做影响有限,但依旧要摆出姿态,以维护其大国身份。
就日方而言,今年3月在荷兰海牙举行的G7峰会上,安倍也曾试图混淆视听、抹黑中国,但并没得到响应。吴心伯指出,反华防华是安倍晋三的一贯立场,自然不能放过美方态度有所转变这样一个契机。
能否通过有待观察
吴心伯表示,美国的诸多动作已经清楚地表明其“不选边”的表态是虚假的,在争端上美国实际上一直站在盟友一边。
由于俄罗斯被G7“开除”,G7成员国中一些国家有可能不愿正面否决美日立场,美日联手动议的这份批评中方海洋活动的声明能否得到通过,目前还有待观察。但吴心伯认为,无论这份声明是否通过,中国的海洋政策是既定的,不会受到影响,美日的发难只能称得上是噪音。中国海上战略触角的延伸,以及对海洋权益的维护是大势所趋。
多次交锋带来启示
尽管如此,吴心伯认为,最近的多次交锋给中国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对于美国及其盟友制造的种种噪音,中国要做足准备,有战略定力,发挥坚定的战略自主性。其次,要学会反击。今后美国及其盟友肯定会不断对华发难,不仅在言辞上,更会在行动上。碰到这种情况,我方要果断反击。比如这次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王冠中脱稿批评安倍与哈格尔就获得好评。第三,要在南海问题上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在解决南海问题的同时,塑造中国的大国形象,构建新的地区秩序。 本报记者 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