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从盛唐读进中唐,早晚会遇到刘长卿。总觉得刘长卿的世界里是一片秋风黄叶,偏偏他还那么喜欢用“摇落”这个词,于是刘长卿给我的感觉就是:风吹落叶,纷纷扬扬。
《余干旅舍》的一开始便是“摇落”——“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前六句是一个旅人在旅舍门外伫立所看到的景色:草木凋零,天色向晚,临水的余干城,关闭的城门,独飞的鸟,初上的月亮,空寂的渡口,邻家未归的渔船……整个世界都因为羁旅之情而显得那么空旷而孤寂。
但最后两句有了声响,传来了捣衣声——“尾联翻出新境,把诗情又推进一层。诗人凭眺已久,乡情愁思正不断侵袭着他的心灵,不知从哪里又传来一阵捣衣的砧声。是谁家少妇正在闺中为远方的亲人赶制寒衣?在阒寂的夜空中,那砧声显得分外清亮,一声声简直把诗人的心都快捣碎了。这一画外音的巧妙运用,更加真切感人地抒写出诗人满怀的悲愁痛苦。家中亲人此时又在做什么呢?兴念及此,不能不回肠荡气,五脏欲摧。”(《唐诗鉴赏辞典》徐竹心语)
因为月下捣衣的别人家的女子,想到了正在远方盼望自己早日归去的家人,这种由现实空间上的“由此及彼”、心理空间上的“由远及近”的“移情”,在诗里或显或隐地用此法的,不止刘长卿一人。
杜牧的《南陵道中》:“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前两句同样是旅人眼中的空寂景色,后两句写旅人忽见岸边江楼上有美丽的红衫女子正在凭栏遥望。这时诗人心里的感受如何?有专家认为——“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唐诗鉴赏辞典》刘学锴语)不过我却读不出这个感觉,也怀疑杜牧的本意是否如此。杜牧要传递的,会不会是这样的情绪:因江楼上的这位女子,揣想她在眺望等候丈夫的归来,由此想到自己的妻子同样在家中望断天涯、苦苦等候?这样一来,“羁旅的孤寂”非但没有“冲淡”,反而更强烈了。个中意味,当和刘长卿听见捣衣声一样,都是愁上添愁,只不过杜牧没有达到刘长卿那么五脏欲摧的地步。这里面除了处境和心绪的差别,也有季节和时间的微妙差别(杜牧是初秋,白天;而刘长卿面对的是深秋,傍晚,当然更添愁意)。
骆玉明先生对《南陵道中》的解读最为独特,而且深邃感人:“世间有无数等待和被等待的人,他们的孤独是相同的。”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也是写旅人愁情的名作:“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愁绪和景色,水墨交融,进而自然晕染,韵味悠长。
写旅人愁情,这三首都属于不刻意也不用力的,但仍有不同。刘长卿和杜牧的诗意中和心中,分明有“人”在;而孟浩然笔下,不见“人”,他不是思念某一个具体的亲人,而是思念故乡,甚至不是真正的故乡,而是一直寻觅而不得的精神上的故乡,因此他的诗中没有某一个思念的“人”,只有一片弥漫天地的水墨写意般的愁绪。
说到离情,想起一阕词来,是牛希济的《生查子》:“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少。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一对恋人即将分开,男子最后对心上人“保证”:我会因为你穿的绿色罗裙,而到处看到(和你的裙子一样颜色的)芳草就想到你的。这句话是一句呆话,但是呆得真心可爱,因此胜过许多聪明话。天涯何处无芳草,看见芳草就想起心上人,其实就是说不论何时何地都记着她想着她了。
刘长卿和杜牧离开家的时候,应该没有对妻子做过这样的“保证”,但细味他们的诗,可以发现:长期羁旅带来混合了孤单、思念、惆怅的心境,这种心境下对某些和家庭、等待有关的“元素”特别敏感,比如说深秋的捣衣声,倚楼盼归的女子。借用牛希济的词句,也可以说是:处处见芳草,皆忆绿罗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