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这里主要想说的是绘画,也可以兼及雕塑、书法——亦如青菜萝卜,人人各有所爱,好像没有也不必有什么统一的标准。
不管别人怎么说,一件作品,让你愿意反复不断、连续不断对着它看,那就可以断言它不失为一件好作品。
至于构图、笔触、色彩、线条、光线,作品的思想、意境,以及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和作品在艺术史上的突破和创新等等等等,就让那些评论家们去说吧。当然,如果可能的话,这些东西也值得了解和体会,不管是对于专业人士还是业余欣赏者来说,同样是越全面越好。但是,它们必须统统结合在面对面的观看之中,否则,它们简直就是汤上的浮油,徒增腻味而已。
说到底,艺术作品是给人用眼睛看的。
艺术史上有不计其数的作品,而且是大名鼎鼎的作品,实在是一点都不耐看。你只要瞥上一眼,这辈子就没有必要再去瞥第二眼。譬如,1917年,杜尚从商店里买了一个小便池,在上面签了个名字,就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协会的展览上。它无疑是20世纪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可是,即便只是看过一次图片,也就足够了。虽然,不容否认,它在艺术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不得不说,它的价值或贡献更在于创意。诸如此类的作品也许可以激发某些创作者的头脑,却很有可能败坏大多数欣赏者的眼睛。
在整个艺术史上,或者,说得更切近一点,在很多展览上,真正耐看的作品并不多见。每一次邂逅,都是生命中值得铭记的时刻。在非常难得的机缘中,它们也会扎堆出现,那就是一场千载难逢的流星雨,完全值得为之顶着烈日或冒着寒风排长队苦苦等候几个钟头——要是不用那么辛苦就再好不过了。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会耐看呢?或者,耐看的作品有哪些基本的特质?这大概又会人言人殊了吧。还是那句话,好像没有也不必有什么统一的标准。不过,标准可以不必统一,共同的或相似的特质,大概还是可以试着找出一点来的。
简直不会有任何例外,耐看的作品必定来自创作者长时间、高强度的劳作,包括为此而做的大量积累。正因为如此,它们让人不敢轻慢。而且,凡是耐看的作品,总归会让人沉静下来。即便是非常热烈、动荡、生机勃勃的画面,也会蕴含着一种凝重,一种收敛,一种专注,简直让人不由得屏住呼吸,生怕打搅了它似的。而这种沉静绝非死寂,其中有一种大欢喜,让观赏者的生命密度在那一刻无限放大,“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因此让人愿意长久停留在它面前。
如此,耐看的作品不同于别的不那么耐看的作品,更明显的是,截然不同于那些充满时尚元素的作品。尽管那些作品也会让人眼睛一亮,但是马上就会想要看到另一件作品,期待另一种新鲜的刺激。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耐看的作品也不是对任何有眼可看的人都是那么耐看的。这还不仅仅是趣味问题。耐看的作品需要有一双后天习得的、经过培养和练习的眼睛。耐看的作品是艺术作品中的稀有品种,需要事先就有耐心付出努力,才会有能力把它从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众多作品中分辨出来——然后,就反复不断、连续不断地对着它看。